陸皓東(一八六七至一八九五年),中山先生的摯友,「翠亨四傑」之一,也是廣州起義的領導人之一,一八九五年廣州起義失敗後不幸被補,壯烈犧牲。
陸皓東(一八六七-一八九五)與 中山先生(一八六六-一九二五)同為 香山縣翠亨村人,幼時一起在陸氏祖祠讀書,是 中山先生少年時期的玩伴。兩 人曾因毀損北極殿神像,遭受村民指摘,遠走他鄉避難。後來陸皓東在上海電報 學堂學習,畢業後轉至蕪湖電報局服務,至一八九○年始回到鄉里,開始與 孫 中山、陳少白、鄭士良、尢列、楊鶴齡、程奎光及周昭岳等人往來,秘密集會討 論時局。一八九四年十一月二十四日中國近代第一個革命團體「興中會」在檀香 山組成,第二年總部在香港中環士丹頓街成立,開始發動襲取廣州,作為革命基 地之計畫。他們對外以「乾亨行」為名號,同時以陸皓東所創製的「青天白日旗 」為革命軍旗。最後起義計畫因洩露而告失敗,陸皓東等人殉難, 中山先生則 被迫亡命海。
「青天白日旗」先後在第一次廣州起義、庚子惠州之義及尢列在南洋創立中 和堂時使用過,但此旗之正確圖案未有統一規定,以致旗上所排列的叉光多寡不 一,縫製者無所依從,後來 中山先生將叉光解釋為代表干支之數,故叉光應排 作十二,以代十二時辰,自是旗上叉光之數始確定不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