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到1999年,《Fight Club》引領出另外一個David Fincher里程標,就是對資
本主義完完全全的質疑與諷刺。也是原本固定生活模式的死冥日記,描寫Narrator過
著如同昏睡毫無意義,依靠在廁所裡挑選象徵雅痞的IKEA家俱,成為現代人經典的價
值觀人生,到後來出現Tyler Durden這個具有相當獨特魅力、我行我素並性格完整的
角色所引起巨大的轉變。道理其實相當簡易,Tyler Durden在片中直接作了宣言,表
示物質是空虛規範是假象,真正有意義的是自我的覺醒,以及完全自由價值觀的世
界。其實這類反諷長期有之,有意思的是David Fincher完全不將這部電影當作電影
看待。劇本沒有真正的賣點,我們看到了Brad Ritt近幾全裸的演出外,還有他所帶領
的Fight活動,是要人們在肢體的疼痛中找到出口的隱晦樂趣。他在片中的許多片段,
甚至是不到一秒的那剎那,安排了電影元素進去。例如一開始Narrator在描述他那千
篇一律的生活時,迷茫中他所見視窗老是有Tyler Durden人影閃過;或是安排成人電
影的影像到這部片中等等,在在顯示他對《Fight Club》極具戲謔的心態。電影變得
不太像電影,倒比較像一個可以被操控的事件。
可是這個事件最終要反應他一貫的命題。神奇的是,要反資本,要質疑也要有勇
氣。Tyler Durden的雙重人格事實一顯示,便要真正實踐其勇氣。而Narrator選擇自
殘,反資本這種邊緣性格,敵不過他潛在的一種良心與規範,以及最重要的愛情的力
量。此時第二重衝擊完美來臨,代表世界經濟基礎的金融大樓群紛紛在爆炸聲光中倒
下,而結束在一個碩大的陽巨影像裡。
2002年是令人興奮的一年,Jodie Foster與David Fincher合作,拍攝製作了
《Panic Room》。這部電影有著與《Fight Club》類似的定位,Meg這個角色代表
了更高層的社會地位,可是卻因為婚姻關係破裂,在地價高昂的紐約購買了一棟別墅
以求分居。資本主義的特性此時透露出無情,在David的掌鏡下,Meg一個人在諾大
的屋裡一人獨飲紅酒,輕輕鬆鬆流下壓抑的眼淚,是相當美麗的精闢。而David壓抑
多年的那股興味也終於大肆釋放,注意這部電影中每一個運鏡,都帶著相當強烈凝聚
的力量,穿梭在物體之間,是要打破電影規範,說明運鏡的軌道,是一種語言,而這
種語言,要人們享受物體的新的一面,也要人們被帶領去解剖空間特性。
固定的生活模式還是被打破,源於一組覬覦那極具魅力的Panic Room的歹徒。在
極度細膩的描寫歹徒與Meg明爭暗鬥過程中,帶來的是相當富有娛樂性的情節,也慢
慢暗指出,誰是真正的好人誰是真正的壞人。人性全在一把槍下展露無疑,這就是
David想要戳破的。那把槍帶著毀滅性的力量,除了殺害了一個內鬥的歹徒之一丑
角,還讓Meg深刻得到某種程度的自覺力量。然而永遠還有後面一山,當Burnham
(歹徒之一)原本即要離去之時,本著良心回頭幫助Meg與女兒,但一切都來不及
了,警察破門而入,大聲警告他不要再動,他那走不得的千萬缺憾的表情大大衝擊人
性,他轉身面對警察,而可以幫助他脫離困苦生活的匯票從他手中脫離在面前不斷隨
風飛舞;同時此刻,Meg的女兒衝上前去檢視父親的身體狀況,把奮鬥得筋疲力盡的
Meg拋在腦後,Meg也是千萬缺憾,望著被捕的Burnham。那完美之中透露的完整的
缺憾,力量巨大。
David Fincher的電影就是怎麼走過來的,不管是�**椄O地獄,帶著獨特的視覺
潔癖與思想上的腥羶,都可以變成迫擊人性的故事,而我們往往被重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