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貼"要前影評報"裡面的文章
半瓶醋兄也在這份電子報里開專欄喔!!
***********************************
譯者/加耶@
*GANGS OF NEW YORK* 中譯:【紐約黑幫】 <美> 2002
1.〈洛杉磯時報〉
作者:Kenneth Turan
http://www.calendarlive.com/movies/...vies%2Dfeatures
1977 年,Martin Scorsese 在報紙上發布消息:即將拍攝【紐約黑幫】;25 年之後,預告中的主角才姍姍登場,卻未能值回1/4 個世紀的期待。2 小時45 分的長度中,缺乏引人入勝的因素,很難讓人不心猿意馬。僅管有夢幻卡斯組合壓陣,謀殺復仇,賣相猙獰,整部電影卻還是成為了一場乏味的長途旅行,似乎永無終點。雖然沉悶中偶有****,但Scorsese 的暴烈風格使觀者有刺傷眼球的痛感,意料之外,毛骨悚然。
Daniel Day -Lewis 為了適應憤怒氣氛,估計聽了不少Eminem 。他的表演無可指摘:浮糜、神經質,極盡殘忍暴力之能事,每一出現,必為焦點所在。不過遺憾是他精彩的獨角戲未能與整個影片形成共振,融為一體。相比之下,DiCaprio 似乎行錯影棚。他頂多只能演演偷聖餐被罵的頑劣男童,卻不能勝任街霸角色,無法在影片中成為屠夫Bill 的平衡力量,與Daniel 真正在情節衝突中對抗。另一致命缺憾是Scorsese 的拔苗助長,努力把Amsterdam 的個人復仇行動與當時南北戰爭前的社會動蕩聯繫起來。畫外音把當時的紐約作為「偉大城市誕生的熔爐」�***尾曲U2 唱起〈建造美國之手〉,未免帽子太大些,讓人不禁擔心脆弱的故事結構能否承重。Scorsese的野心也許還不止如此,探尋美國歷史發展的實質,為今日社會提供模板,才是終極目標所在。海報上,Amsterdam 儼然作自由美國英雄pose ,可惜,DiCaprio ,不配。
影片倒不乏地方色彩,相反地,所有這些為真實性所作的努力,並未使情節本身得到豐富,倒成了一鍋大雜燴。雖然導演功力不凡,影片熱熱鬧鬧,不至遭遇滑鐵盧慘敗,然而陶土人俑僅管貼上畫符能語能行,終究還是魂魄無齊。
2.〈紐約時報〉
作者:A. O. SCOTT
http://www.nytimes.com/pages/movies/index.html
Scorsese 和老搭檔Thelma Schoonmaker 的剪接合作天衣無縫,流暢自然。2 小時45 分的電影激情澎湃,我竊竊以為,還可以更長些。(譯者註:這篇影評本身就超長,可見Scott 是有這種風格的呀。)歷史背景中淺淺的浮雕人物,還未完全凸現。Amsterdam 以父之名向Bill 尋仇,再加上些許伊底帕思情結,倒是可以想像之中的故事。
兩個男人之間的三角關係,由Cameron Diaz 飾演的女賊聯承。不過就像【Casino】裡面的Sharon Stone,烈女形象Diaz 難逃一死,否則並無出路。她的出現,更像是影片結構所需,一個引起男性嫉妒心理的key word ,而不是獨立完整的人物。這種侷限性,使影片喪失了對當時紐約女性生活描述的機會。其實,Scorsese 完全可以參考Kevin Baker 的相關題材新作【Paradise Alley 】,通過女性視角觀察1863 年亂世,也許更具普遍性。
影片娛樂性與藝術性並重。Scorsese 不僅想要重建那個遙遠時代的生活場景,更要通過對歷史性轉折的敘述,解釋紐約人的起源與進化:舊規則怎樣讓位於新律法,歪瓜裂棗怎樣變成衣冠楚楚斯文淡定。美國電影似乎很難有Scorsese 這般鴻圖大志,也很少能把歷史講的這樣到位,它並非是傳統意義上正義必勝,而實在是殘酷現實的搏擊會。演變到今日,成為國家機器和民眾對峙時扔出的瓦斯罐——無謂對錯,強者有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