抱歉!看到一堆錯誤的東西,可能會造成誤導,
實在忍不下去,來插嘴一下。
引用:
Originally posted by mig33
太誘水藍片反射率佳
三井白金的反射率略差
|
你如何得知太誘和三井這兩廠碟片的反射率?
就我所看過的實際資料來看,結果並非全然如此。
之前你 copy 了一堆圖,來教導大家統計學的奧義。
例如正相關,至少要達合理數量的樣本,才能歸納為正相關,
但你講反射率或 jitter 講了半天,卻連一個實際的樣本都沒有,
jitter 如何測量你知道嗎?基本單位是什麼?
反射率如何測量你知道嗎?基本單位是什麼?
你是用幾個實際的樣本所歸納出的相關性?
別又說你是靠自己的理論所"猜測"或"推敲"出來的。
引用:
Originally posted by mig33
不管您信不信
小弟的理論的確可以解釋這件事
|
你的「理論」?
一個業界已經有良好規範及定義的東西,
你偏偏要堅持自己所編造的猜測或推想來編造出理論,
若有其事並一定要和別人爭得面紅耳赤,
完全偏離"討論"的用意。
"討論"是為了獲得更多知識以及修正偏見的一種途徑,
而不是用來堅持錯誤觀念及展現個性的地方,
胡亂"推敲"或是"猜想",只會誤導更多的人。
引用:
Originally posted by mig33
若CD Player內建buffer
此buffer應是介於C1C2和DAC之間
則可以減少因此造成的jitter
只是CD Player內建buffer並不是『當然一定有』
是後來防震的機種(尤其是隨身聽和汽車CD)才有此機制
感謝takuro大大的文章
證實了CD Player內建buffer是後來才加上的機制
所以一般沒有防震機制的CD Player
在沒有buffer的情況下
的確是較容易受到前端的影響(和防震機種相比)
|
防震的 buffer 機制和晶片線路的暫存器完全是兩種不同的東西,
也是兩種不同的機制,把這兩者扯在一起,相信你對這兩者都沒什麼概念。
不要把什麼東西都拿來亂比喻或是亂關連,圓一個錯,必須要花費更多的錯,不是嗎?
引用:
Originally posted by mig33
另外,您似乎一直認為晶片一定很快
事實上一般的晶片只用剛好的速度在運作
雖然現在的CPU很快(例如P4以可以買到2.53GHz的)
但仍有許多家電的晶片還是只用不超過33MHz的頻率工作
撇開專為高階目的設計的晶片(如繪圖晶片)不看
一般的晶片內外頻是一致的
拉高晶片的內頻會增加設計複雜度、製造成本、耗電(和熱度)
|
拜託!不必又扯到什麼拉高內頻、設計複雜度、製造成本、耗電及熱度等等,
拿一堆用語來代表你很厲害?問題有那麼複雜嗎?
就以你所瞧不起的 33MHZ 龜速家電晶片為例好了,
每秒鐘也可執行指令達三千萬個以上。
你對三千萬個指令有沒有概念?覺得很慢嗎?
還需要一直扯到目前最先進最快速的 CPU 嗎?
如果播放音樂連修正個 C1 錯誤都那麼費力,那麼既要修正 C1 錯誤又要解壓 MPEG 的影音光碟不是死死算了?
你有沒有算過一張 C1 平均值為 1 的音樂 CD 每秒平均有多少 C1 錯誤?要用幾個運算來修正?
C1 平均值若為 10 或是平均值很爛的 100,每秒 C1 錯誤又各是多少?花費運算數又是多少?
從你之前的一堆隨興式的推測性文章來看,你看起來只是似懂非懂,
只懂得 copy & paste,完全不理會基本的原理,只會自得其樂編撰自己的理論。
不過相信你不是設計硬體 IC 的,也不是從事軟體研發的,也許只是個時間很多的在學學生,
但既然不懂,那就謙虛一點好嗎?錯誤百出還大放厥詞,甚至老把內文的字體標成黃黃綠綠的,
光靠大聲及頑固是無法把鹿變成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