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不起,小弟沒解釋清楚問題,事情是這樣的:(關於 C1C2 與 Jitter 定義請看上一頁)
takuro 在
這篇的問題:(文字重排減少版面)
引用:
可是一般cd-player都會有緩衝區,數位資料先寫入緩衝區,再轉成類比訊號,所以差0.0幾秒的東西應該還是跟得上,不知道降子講對不對?
|
引用:
問題是Jitter和c1c2並無絕對直接的關聯,每張片子都有Jitter,但是有Jitter不代表讀取時會有數位資料的錯誤,如果是這樣的話,每張CD都有錯誤了。
像上次天之涯水之巔大大測的Mitsubishi Gold和TY 水藍,論Jitter的表現是TY水藍較好,但是比c1c2的話是Mitsubishi較好。
而Digital to Analogue轉換的部分應該是c1c2 stage之後的事情,也就是說,c1c2修正後的資料才會送到緩衝區,接著才做DA。如果資料本身不正確而無法修正為原資料的話,就會有cu錯誤了,然而市售的碟片如果有cu的話,就是NG片了!而且這樣的機率不大,如果碟片沒有cu的話,那照理說數位資料是一樣的,而同樣的數位資料同一台機器DA轉換後得到的東西,應該是一樣的。
引一張CDR-info的圖比較清楚:
|
由 上圖 可以看到,資料讀取後,就算原始資料因為讀取時的 Jitter 導致 0/1 誤判,但是,經過 EFM 與 C1 的更正後,「看起來」,除非發生 C2 的錯誤,不然,這時候,因為讀取 Jitter 誤判的資料應該會「更正」回來才對?! 不然 C1/C2 就失去意義。這樣大家懂小弟想問的問題嗎? (就是要問前端的讀取 Jitter,到底要怎樣影響後端的輸出?) 而如果前端無法更正錯誤,就會變成在緩衝區的資料就是錯的。
至於上圖中後端的 D/A 轉換器 (數位/類比轉換器),絕對是存在轉換時微小的時間差異而導致 Jitter 的問題。這也就是說明,為何有超便宜的 D/A 轉換器,也有超貴的 D/A 轉換器!這部分就如同 mig33 大所說的,是屬於 D/A Converter 的轉換問題。
最後,除了上面的問題,小弟再三八一下,將以前 Post 過的 Jitter 圖說再列一次:
Jitter 是「時基」誤差:
■ 代表洞,▲ 代表取樣點
(1) 完美情況:
■■■■■■
▁▁▲▁▁▲▁▁▲▁▁▲▁▁▲▁▁▲▁▁
↑ ↑雷射頭判定為狀態又轉換
↑
雷射頭判定為狀態轉換
(2) 洞變大情況:
■■■■■■▄
▁▁▲▁▁▲▁▁▲▁▁▲▁▁▲▁▁▲▁▁
↑ ↑要到這裡才會判定為狀態又轉換
↑
雷射頭判定為狀態轉換
(3) 洞變小情況:
■■■■■
▁▁▲▁▁▲▁▁▲▁▁▲▁▁▲▁▁▲▁▁
↑ ↑雷射頭判定為狀態又轉換
↑
要到這裡才會判定為狀態轉換
就像原來這張圖:

引用:
If the "Jitter" is large enough, the threshold crossings will be assigned to incorrect time bins and result in errors introduced into the EFM bit stream. While the next two codes in the CD system protect against these types of errors, it is possible for jitter to appear at your speaks as distorted audio if these errors go uncorrected.
|
輕微的 Jitter 一定會有 (世界上永遠沒有一模一樣的洞或永遠固定的轉速... 等),只要不要大到發生上面後兩種情況就好。天之涯水之巔大大用專業儀器量的應該是
Jitter 的「大小」,而
當某些時候 Jitter 大到會發生錯誤時,就會反應在 C1/C2 錯誤上。兩者是有關連,但不一定正相關。因為很多時候 Jitter 不夠大到產生真正的錯誤,如:
■■■■■▃
▁▁▲▁▁▲▁▁▲▁▁▲▁▁▲▁▁▲▁▁
↑ ↑雷射頭「還是」判定為狀態又轉換
↑
雷射頭判定為狀態轉換
PS: 解釋的很爛,請見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