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單個文章
mig33
Junior Member
 

加入日期: Mar 2002
您的住址: 註定了漂泊
文章: 839
引用:
Originally posted by adelies

現在的問題,就是,為何會不一樣:

假如兩片 cdr 的資料經過讀取比對都一樣的話 (例如燒兩片一樣的音樂 CD,然後用抓音軌程式把音軌分別抓取後,以 Binary 型式比對),是否不一樣的因素變成是光碟機的問題。

就如同小弟前面問的,如果沒有 C2,所有的資料應該都可以重建 (C1 Error 是可更正的),那這樣,不同片的音樂 CDR 在本質上,其不同的 Jitter 到底會以怎樣的方式影響音質?

這點,還是希望比較了解光碟機內部架構的大大能抽個空說明一下。小弟知道這個版很多工程師會看,就拜託啦,註冊一下,在您量訊號解 Bug 打報告畫電路之餘,就可憐一下芸芸眾生,來解一下惑吧~...

不然,C1C2 不難了解,但片子本身的讀取 Jitter 到底要怎樣影響音質 (在資料可重建的前題下),卻一直不懂... ~>_<~ (如果讀就發生 C2,當然就會有問題,這點比較容易理解)

我不是工程師
不過我看來的一些資料以及想法
希望對大家會有點幫助

原本想請各位參考
http://site.pcmagazine.com.tw/audio/C1/C1-1709-2.htm
但原文的連結失效,所以我就只好把原文貼上來,若該作者看到,請勿見怪!

數位與類比
  說到數位與類比轉換器,免不了就得解釋一下這二者的不同。我們都知道,人類不管是看到的、聽到的、觸摸到的東西或感覺,都是連續性的,也就俗稱的類比方式。但是現在的電腦處理資料方式卻都是數位,也就是訊號僅分有開或關,因此所有資料型態都得轉換成為數位的方式才能處理。因為數位的方式以電子電路來做非常簡單,僅要利用電晶體做為電子開關,而且數位方式只要信號在一定的準位範圍之內即可,不像類比的訊號,差一點就是不同。
  我們先來看看一般的資料轉換與處理流程。當我們要將自然界的聲音、溫度或重量等數據放至電腦中處理,首先要利用感應器(Sensor)將外部自然界的變化轉換成以電壓或電流表示,像聲音就是利用麥克風將原本的聲音大小轉換成電壓或電流大小的方式。在外部的資料轉換成電壓或電流之後,經由ADC(Analog to Digital Converter)後,便成了相對的數位信號。成為數位信號後,就很容易對這些資料做處理或傳輸,特別是使用電腦處理資料更是方便。當處理完,再經 DAC(Digital to Analog Converter),回復成類比的信號。
  不管是類比轉數位或是數位轉類比,在轉換的過程當中,都會使得原有的資料有所失真或不同,因此在轉換時就要力求數據的精確度。以數位到類比的轉換器為例,一般最常使用的 DAC電路是採用加權電阻或是一連串的R-2R階梯網路來轉換,如圖一便是這二種方式的電路簡圖。不管是用這二種方式的那一種來做數位到類比輸出轉換,其輸訊號總是會有一些失真的現象。要讓輸出的訊號更為接近原有的訊號,在做數位類比轉換時,可以提高其解析度,即是將轉換網路的位元數提高。以一個16位元轉換網路而言,其解析度可以精確至0.00153%,當解析度越高,其輸出就越接近原始的訊號。
  不管是採用二種中的那一種方式,雖然網路看似簡單,但是要獲得相當的精度,可得十分費心。因為這二種方式都是以電阻網路構成,另外還要有個參考電壓或電流源,電阻會受到溫度等環境影響,而電源部分也無法完美,所以真正接近完美的數位類比轉換器是相當高貴的。
  除了振幅會有所差異外,在數位化過程中,取樣時間也成了很重要的影響因素,只要類比轉數位時的取樣頻率與數位轉類比時的頻率相同,理論上便會獲得相當接近的訊號。但是取樣頻率的時基可能會漂移,若超過一定程度將會造成影響,以致轉換之後訊號的差異。這種時基的漂移現像,一般稱之為Jitter。Jitter很嚴重時,特別是在音樂上會讓人耳聽出來。還好拜各種技術進步之賜,目前這種問題已經不太影響聲音的輸出。不過有許多器材,或者說被某些人仕鼓動在器材內部加上許多修正Jitter問題的電路,像 DSP重新取樣等,號稱讓電路的Jitter消失於無形。但真的有人可以聽出Jitter所造成的影響嗎?以現今半導體設計與製造的技術來說,實在是很難聽到Jitter造成的影響。
  雖然說數位與類比訊號之間的轉換,會造成訊號的差異,但是在容許的範圍內,盡量提高取樣頻率與解析度位元數,還是能夠將失真的部分降至最低。畢竟數位是未來的生活趨勢,而且數位資料比較容易運算或儲存,長距離傳輸也比較容易,相信未來將會有更多的東西改成數位方式。
舊 2002-12-19, 07:17 PM #46
回應時引用此文章
mig33離線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