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單個文章
polor
Power Member
 

加入日期: May 2001
您的住址: 台北
文章: 604
2025-10-01 花蓮堰塞湖奪命悲劇!十幾年防災兵推徒具形式?中央、地方資源對接斷鏈,未來該如何避免?

花蓮堰塞湖潰壩,奪走18條人命,更沖出中央、地方政府災防橫向溝通、垂直整合的漏洞。

捲起袖子救災之餘,更要回頭檢視防災演練、法規制度破口,下一次,不能再讓悲劇重演。

「大家有點判斷錯誤,都以為會在大馬村潰堤,前一天村裡有逐戶通知撤離,但多數人不相信,認為不會發生在這裡。」
蔡智輝回憶,當時自己邊逃難、邊傳LINE要居民緊急撤出,但一切發生得太快,有些人根本措手不及。

依照《災害防救法》(以下稱《災防法》)分工,針對災害的境況模擬、風險評估、相關調查與監測,屬於中央機關權責;
至於因應災害的撤離和安置,則是地方縣市職責。

還原事實經過,中央與地方政府確實都有「依法行政」,憾事卻依然發生。
此時除了追究責任,更重要的問題應該是:當下一次無可避免的天災降臨時,
政府部門在現有制度下,有沒有能力阻止悲劇重演。

答案很可能是否定的。

這次中央和地方政府都有做事,但不代表有做到位。」
長期協助政府機關推動防救災的陽明交通大學土木工程學系副教授單信瑜說。

他點出,《災防法》定義的22種災害,都有對應的主管機關,但堰塞湖不僅不包含在內,
還會依照形成的位置,歸農業部林保署、農村水保署和經濟部水利署等不同機關管轄。
儘管上述三個單位,每年會進行「水土林複合型土砂災害聯合演練」,針對堰塞湖模擬情境做兵棋推演,
但這套演練,少了地方政府這塊關鍵拼圖

「在中央主辦的堰塞湖災害推演中,縣市政府就只是在中央評估後,接到命令在預設時間內完成撤離。」
單信瑜點出,過去兵推從未深究,縣市政府有沒有能力在一夕之間撤離5千人

「鄉公所的民政課、社會課、農業課,都是『兼辦』防災業務,沒有受過完整訓練。」
單信瑜建議,從中央、縣市政府到公所層級,未來都要強化災害管理人力和經費,
建立教育訓練機制,培養跨部會、跨局處的災害處理人員,才能因應台灣複雜的災害類別。

一場堰塞湖潰壩災害,衝破長年脆弱的防災網絡,台灣必須痛定思痛,正視赤裸裸的制度破口,
18條寶貴的人命,絕不能白白犧牲

__________________

舊 2025-10-03, 07:15 AM #243
回應時引用此文章
polor離線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