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沒有遇過,明明給了別人正確的建議,卻不被對方接受,而且還被對方大聲斥責而倍感委屈的經驗?
如果有,這篇文章就是為你而寫的。
幾年前,我在國內某大型論壇內,點了一個讓許多人爭相討論留言的主題進去。內容大致是一個深諳影音常識的網友,到親友住處拜年,到了之後他發現這位親友的硬體設備不只老舊,連色差端子的連接方式也錯得一蹋糊塗,導致呈現出來的影音品質皆不盡理想。
後來這位網友好意提醒親友正確的接線方式,還大方地告訴他許多提升音畫品質的專業知識。但,得到的回應是這位善心網友所始料未及的。
他的親友不但不認同,對網友的態度也明顯180度轉變。到後來這位網友在太座夫人不斷的柔性勸說後,勉為其難的向親友道歉…
在這篇討論串下方的回應裡,廣大鄉民們幾乎是一面倒的支持這位發文的網友,眾人一致譴責那位親友的無知與傲慢。而我也從這篇討論串裡,再次見識到人們是如何從自以為是的鬼遮眼(以為自己講的對就沒問題),一路進階到無盡輪迴的鬼擋牆(為何對方總是蠻不講理)。
在下面的內容裡,我會先解釋究竟是什麼樣的心理防衛機制,導致故事中的親友雖然聽見了苦主善意的建議,卻反而惱羞成怒的原因。
然後,我用自己的口吻,嘗試看看用怎樣的方式來表達建議會比較好。若你有其他不同的方法,也歡迎在文章下方留言與我分享。
最後,我也會附上兩本我覺得值得一讀的參考書籍,如果你對人際溝通這一議題也有興趣,也可以做個參考。
首先,苦主所犯的錯,就是完全沒有考慮到人與人溝通時,有兩個很常見的防衛心理機制。
一、
認知失調(Cognitive Dissonance):當一個人接收到與自己信念不一致的訊息時,會產生心理上的不適感,這就是認知失調。這種不適感會驅使人採取防衛行為來「消除失調」,而不是「吸收新知」。
所以,當親友被當面指出接線錯誤,他的腦中可能浮現:「我一直以來都這樣接,畫面也沒問題,怎麼會錯?」這種「自我合理化」會讓他傾向否定外來資訊,甚至將苦主視為挑釁者。
二、
自尊防衛(Self-Esteem Defense):人們往往將「被糾正」視為「被否定」,尤其在熟人面前。這種反應不是因為資訊本身,而是因為資訊觸碰了「自我形象」。故事中的親友長輩可能覺得:「你來我家拜年,卻指責我這也錯那也錯,是在羞辱我嗎?」
那麼,換成我是苦主的話,我會試著如何提供意見給家裡的親友長輩呢?有兩個方法。
第一個方法是
「三明治溝通法」。也就是先給予肯定,再提出建議,最後再以讚美作結的一種說話技巧。我會說︰「叔叔,你家的電視真大,畫質很好(肯定)。如果色差端子能按照顏色接對應的孔,畫質會更棒(建議)。這樣看電影肯定會是種享受(讚美)。」
第二個方法是
「SCQA 」。也就是先從情境切入,接著提出衝突,然後提出問題,最後再給予解答的一種語言框架。我會說︰「叔叔,你家的音響設備聽起來真不錯﹙情境﹚。不過我看到線好像有點小問題,影響了聲音效果﹙衝突﹚。你願意讓我幫你調整一下嗎﹙問題﹚?」先取得對方的同意後,再給予解決辦法﹙解答﹚。
溝通的本質,不只是「說對的話」,更是「在對的時機,用對的方式,讓對方願意聽」。而這背後的心理結構,往往比語言本身更關鍵。
推薦書籍︰
《非暴力溝通》(Marshall B. Rosenberg):教你如何在情緒敏感的場域中傳遞訊息
《影響力:讓人乖乖聽話的說服術》(Robert B. Cialdini)︰解析人們如何被說服,與哪些策略最有效的影響力專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