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
作者Hermit Crab
我相信你説的張老先生應該是指張忠謀,這又帶出來另外一個問題,
美國半導體工業到底是怎麽走到今天的?
張忠謀老先生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他是從TI德州儀器副總裁的位置退下來回台的,
當然現在有些疑似中共民族主義支持的平臺,
很喜歡貶低張忠謀把論述操作成他是因爲遭遇種族歧視,
競爭總裁失敗不得已才接受工研院延攬回台灣的。
我跟張忠謀在現實生活并不認識,但我跟業界另外一位張老先生,張汝京,比較熟悉,
認識超過二十年了,他恰好也是德州儀器出來的。
我無論是在上海還是合肥的廠工作的時候就發現一堆中高階主管不是來自TI就是INTEL。
如果是像RCA這種已經消失在歷史潮流的公司還好理解,但是TI跟INTEL到現在還有存續,
而且做的產品類型基本上還是跟以前的一樣,所以照理來説手藝不會斷代,
那到底是發生了什麽事情讓現在的美國反而做不出來之前的成就,...
|
說真的不用什麼都論得那麼複雜... 我是很傳統產業的, 理論上已經都是成熟的技術.
所以直接跟你說的, 就是美國數十年來的教育跟社會文化造成製造業困難的結果.
有時候進步不是什麼很創新的新知識, 而是6萬, 7萬, 10萬, 11萬樣品測試後.
突然找到一個細節, 然後就這樣穩定了接下來一陣子會有的全面大改, 就這麼單純.
靠什麼成功? 下午3~4點交接, 5~7點離開, 回去快速洗澡睡覺, 清晨2~3回到公司.
突破的關鍵不是資料彼此丟來丟去交接就好了, 而是有人跟前跟後, 腦子裡有關係連結.
然後突然就靈光一現, 馬上調機台, 退修樣品, 再次測試.
如果美國人那一套, 沒我的事情, 已經交接了, 那讓他做六個月都不會有成果.
因為他腦子裡根本就很少想...
上次那篇美籍台GG吐槽的, 他也不想去理解學習設備, 不想去理解學習什麼... 他說不甘他的事.
對吧, 這就是他們的觀念.
但真正厲害的, 是做完了自己的事, 然後摸去設備部門, 摸去材料部門, 各種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