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5-03 氣候變遷下農業灌溉水資源調適因應策略
然而臺灣在地形坡陡流急、降雨時空分布極度不均之天然條件限制下,水資源較不易蓄存利用。
自民國 91 年以來,旱災頻傳,已辦理過 6 次大規模休耕停灌作業以因應乾旱。
公告停灌對於農業經濟產生後遺症,停灌期間農民、代耕業者、農機業者、
儲運業者及加工業者之工作權益皆深受影響,停灌補償造成財政的龐大負擔。
此外,
大面積停灌致水田無法維持其三生功能,亦導致渠道及河川水質因流量減少而變差,
對於流經市區之水路的環境衛生及周邊生態造成嚴重破壞。
根據經濟部水利署 97-101 年用水統計資料,全臺年總用水量平均為 177.3 億噸,
其中農業用水有 128.6 億噸(占 72.5% )、生活用水 32.8 億噸( 18.5% )、工業用水 15.9 億噸( 9.0% );
而農業用水包含了灌溉用水 115.6 億噸、養殖用水 12.2 億噸及畜牧用水 0.8 億噸,如圖 1 所示。
雖然農業灌溉用水量佔占總用水量的 65% ,但水源來自供水穩定之水庫僅占約 1 成,
8 成以上的水源為河川攔水,
其受豐枯季節影響而極為不穩定,且部分區域水質不佳,因此除農業灌溉用外,
實不易為民生與工業使用。
肆、未來發展方向
(一)應用科技,智慧化管理水資源
(二)彈性調度農業水資源,藏水於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