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
作者xx123
商業保險屬於契約式的無形商品
它是一對一的 ~ 受保人對保險公司 . 買多少就保多少 . 契約怎麼載就怎麼幹
完全合理狀態下 . 不會多一分也不會少一分
它的集束金錢資源是支撐公司營運 . 不是集合多數人的錢來應付極少數的意外
那裡沒有道義關懷 . 只有銀貨兩訖 <= 源自資本主義
|
https://zh.wikipedia.org/zh-tw/%E4%BF%9D%E9%9A%AA
大量客戶所繳納的保費
一部分被用來建立保險基金用來應付預期發生的賠款,
另一部分被承保人用做營業費用支出。
如果自始至終保險人所支出的賠款和費用小於保險費收入,
那麼差額就成為保險公司的利潤。
---
還是以旅平險為例,2000元就能買到1200萬身故保險
保險公司為何要做這種賠錢生意?
就是因旅行意外身故的比例很低
賣之前一定有精算過比例
所以保險公司肯大量賣出這種保單,他們覺得有賺頭
如果一家保險公司
把客戶保費大部分都拿去支撐公司營運、當薪水發給保險員
沒有預留理賠的現金流,那麼如果無法理賠應該會被告到倒閉
或是用欺騙的方式不予理賠,是一家只收保費不理賠的假保險公司
應該一樣會被告到倒閉,這部分應該是有法規的,但我沒研究
其實不只客戶怕保險公司不保障
保險公司也怕客戶詐領保險金,因為低投入、超高回報
台灣就發生過南迴鐵路「搞軌案」
https://zh.wikipedia.org/zh-tw/%E8%...%BA%8B%E4%BB%B6
2016年3月24日,最高法院(一○五年度台上字第六八七號)維持高雄高分院更三審(一0二年度矚上重更(三)字第 一號)見解,認定李泰安僅涉及最後一次搞軌案,其弟李雙全才是主謀,兩兄弟共謀搞軌、
詐領鉅額保險金
不過也有認為是冤案的
https://www.pinview.com.tw/News/16043.html
吳漢成律師提出多項疑點,疑點一:詐保6500萬保險金?
吳漢成指出,大家都覺得陳氏的死亡主因是李家兄弟想詐保,後續又傳出買股失利等傳言,讓人更加堅信絕對是殺妻詐保,但細查後發現,李雙全股票非但沒有賠錢,反而還小賺一筆,買旅平險更是李雙全從約1990年起就有的習慣,李家人只要有外出旅遊就會保,且陳氏死亡後的總保險金6500萬內,李雙全能領的部分只有4200多萬,其他2300萬的保險受益人則是陳氏在越南的父母;吳漢成更質疑,若李雙全貪財到連妻子的命都可以下手,那又何必在陳氏死後6天、連保險金都還沒領到就自殺?
---
說實話一些不正常現象我認為應該排除在保險功能討論上
因為不能因噎廢食,但在功能外確實可以討論台灣保險亂象
這就好比不能因為人心險惡、詐騙眾多
就鼓吹不要有愛心、不要有同情心、不要幫助別人
但我也認為台灣是詐騙之島,活到現在被各種騙騙騙
詐騙電話、簡訊、郵件、網站滿天飛...確實嚴重影響信任
變成一遇到特殊狀況都會第一時間覺得是不是詐騙...
感覺全天下都想騙你錢,包含保險公司業務員都是騙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