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
作者惡蟲
當時成立的是「國民代表大會」,跟後來依據憲法成立的「國民大會」不同。
而且如果我看的歷史資料沒錯的話,那時選出來的國民代表,基本上都是袁的人,所以不會有你說的拿著槍跟錢逼國大代表的事。
任何一個國家在初成立之時,都會有一個組織來進行管理,就算與後來正式憲政結構不同,也是至少會有類似三權分立制度的組織。
問題就是,你根本把幾個組織間的權責弄錯了。
我國憲法原始設計,是雙首長制,行政院長是最高行政首長,總統是國家元首,如果一切按照憲法制度走的話,總統其實沒有什麼實權,因此沒有什麼總統施政向國大負責的事。
後面就是整個憲政體制被當時的執政黨亂搞,才越變越奇怪,那已經偏離了最初的五權憲法設計。
現在也改不回去了,未來走向三權分立,可能是惟一的路。
但不管怎麼樣,你前面講的什麼考試權是高階版的司法院,根本就是亂扯一通。
|
一、洪憲帝制是1915年至1916年間袁世凱試圖稱帝的事件,雖然這段期間的支持者名單並不完整且很難追溯,但當時一些重要的政治人物確實公開支持袁世凱的帝制計劃。
根據歷史記載,支持洪憲帝制的國民代表大會成員名單可能包括以下一些知名人物,但這並非全部名單:
1.楊度 - 袁世凱稱帝的主要謀士之一,被認為是洪憲帝制的核心支持者,曾任洪憲元年(1916年)的憲政籌備會議主席。
2. 李經羲 - 擔任過袁世凱政府的內務總長,是袁世凱的忠實支持者。
3. 陳錦濤 - 北洋政府高官,支持袁世凱稱帝。
4. 張勳 - 北洋軍閥之一,後來在1917年發動了「張勳復辟」事件,但在洪憲帝制期間他也是支持者之一。
5. 段祺瑞 - 雖然段祺瑞最終沒有公開反對袁世凱稱帝,但他的立場比較複雜。
由於袁世凱稱帝引發了巨大的反對聲浪,最終他被迫放棄帝制計劃,
因此許多支持者在事後選擇隱匿或改變立場,這使得具體的支持者名單較難完整收集。
二、我可以跟你說一句難聽話,當宋教仁的內閣制失敗,中華民國北洋政府放棄共和國政體,改元稱帝,孫先生才在日後增加了監察跟考試權,也在這一時期,孫先生決定推行總統制,當然是要推自已當總統,可惜,不管是謢法還是北伐都還沒成功就死了。
所以從最早的,臨時約法中,你就可以看到,孫文讓出臨時大總統的職位,換來袁世凱的就位並逼大清政府退位,然而,袁世凱在就位後,一直沒有在當時宋教仁領導的國會中取得多數。所以,袁世凱還是要面對國民大會,他要改元稱帝,他都要先選出國民大會代表,才能黃袍加身。
當然之後的三民主義及五權憲法就沒人維護跟新編了。到是中國共產黨在1949後提出了新三民主義。
三、當孫先生下定決心成立廣東國民軍政府進行護法運動時,就已經注定內閣制不會被推行,那總統制的國民政府就要向國民大會負責。這是非常明顯的事實。只是沒有明文寫下,不可能知道北伐完成或是中國統一後的中華民國國民政府會不會往這裡走。你說不定,我也說不定,因為沒有人是孫文本人。
四、這個問題從最早1912年孫先生引進的三權分立內閣制國會就能知道,其實一開始,孫先生沒有特別偏好總統或內閣制,但是為了要換的袁的同意逼大清政府交出政權,他同意了宋教仁的內閣制。想當然,就是要架空袁的大總統實權。
從這邊也能知道,當時袁也知道如果要改元稱帝要先讓國會同意或是選出國大代表。如果不需要這麼麻煩,槍桿子出政權,跟溥儀一樣,成立滿州國就行了,還會理你?後來的段祺瑞跟之後的一堆中華民國北洋政府都是槍桿子出政權。
五、
孫先生在考試權及監察權的著墨並不多,這些都是在北洋政府時期及廣東國民軍政府護法運動時期的產物,到了後來開始北伐,他已經死了。你是死無對證,我也死無對證。
廣東國民軍政府在孫中山的領導下,為實現全國統一和推翻北洋軍閥進行了多次軍事行動,其中最著名的便是1926年開始的北伐戰爭。北伐是由廣州國民政府(由廣東國民軍政府發展而來)發動的,目的是推翻北洋軍閥,統一全國。
以下是一些關鍵的背景和人物:
北伐背景:
國民革命軍:孫中山在廣州建立的國民革命軍是北伐的主力軍隊。1925年,孫中山去世後,國民政府繼續推動他的遺志。1926年7月,北伐正式開始,主要針對北洋軍閥勢力,包括吴佩孚、孫傳芳和張作霖等。
聯俄容共:孫中山在世時,採取了「聯俄容共」的政策,即與蘇聯合作,並允許中國共產黨員以個人身份加入國民黨。這一政策促成了國共合作,並強化了國民革命軍的力量。
北伐的主要人物:
1. 蔣中正(蔣介石):國民革命軍的主要指揮官,領導了北伐戰爭的前期階段。他在北伐中表現出色,逐步鞏固了自己在國民黨內的領導地位。
2.
周恩來:國民革命軍的政治委員之一,他在北伐期間協助組織和動員部隊,並促進了國共兩黨的合作。
3. 李宗仁:國民革命軍的一位重要將領,特別是在北伐的後期戰役中發揮了關鍵作用。
4. 何應欽:國民革命軍的重要指揮官,負責北伐中的中路軍,對湖南、湖北等地的戰鬥進行指揮。
5.
葉挺:國民革命軍中的著名共產黨指揮官,曾領導了第四軍獨立團(即著名的“鐵軍”),在北伐中立下了汗馬功勞。
北伐的進展:
北伐戰爭從1926年開始,經過了幾個主要階段:
第一階段:攻佔湖南和湖北,擊敗了吴佩孚的軍隊。
第二階段:向東進攻,擊敗了孫傳芳的勢力,控制了長江中下游地區。
第三階段:攻打北方的張作霖,逐步向北推進。
北伐的結果:
北伐戰爭雖然在初期取得了一些重大勝利,但隨後國共之間的矛盾激化,導致國共分裂。1927年,蔣中正發動了“四一二政變”,清黨反共,國共合作宣告破裂。雖然如此,北伐戰爭最終於1928年成功結束,北洋軍閥被擊敗,中華民國名義上的統一初步完成。這次北伐奠定了中國現代史的基礎,對國民黨和共產黨的發展都有深遠影響。
六、你就去信你自已想信的,
你可以從英國的上議院跟王座法院就可以看到日後三民主義五權憲法的部份全貌。而孫先生在日本為了護法,組建中華革命黨時,就已經決定要推行獨裁或是一人獨大的總統制統治。當然你也可以說,或許沒有了國共內戰,孫先生還在世,他會願意重新回到內閣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