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是一個很多人事物要重新定義的時代, 昨天出門閒晃, 到一個咖啡館, 年輕老闆罵員工.
遲到早退, 事情沒有用心做; 員工反駁老闆也是經常不見人影, 基本上罵員工的缺點, 老闆都有.
... 我刻意在窗外駐足慢慢聽~
一個認為有錢開業請人來做, 自己就是收錢的老闆; 一個認為反正有事情就是公司的問題.
===
這離題嗎? 沒有, 想想看碳稅, ESG, 以及員工普遍性產生問題跟流動性費用的增加.
台幣下跌+能源&原物料進口國的基本結構, 台灣物價怎麼可能漲得比有天然資源的國家少.
邏輯不通的事情, 我都直接丟給了政治操作.
其實以台幣下跌的服務, 我突然增加了不少帳面金額, 只是以外幣名面數字來看還是一樣.
有拿一點換台幣來最近開支, 感覺突然變有錢一點點... (即使物價上漲, 但台幣貶幅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