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單個文章
smic
Power Member
 
smic的大頭照
 

加入日期: Nov 2000
您的住址: Taiwan
文章: 614
我在台大看到的晶圓廠的良率計算

問題1
如果每一程序的良率皆為99%,試問經 600個製程程序之整體良率為何?


答案:
0.99^600 = 0.24%

問題2
為了使一程序在經濟考量上為可實行的,試問 每一步驟之良率需多高?

答案:
0.999^600= 54.8%
0.9999^600=94.2%

一個製程良率差0.1%,最終成本差1億!一篇看懂為什麼台積電模式難以超越
https://www.businessweekly.com.tw/focus/blog/3011269
引用:
台積電因為公司規模大,積體電路生產很像一條龍模式,因此讓許多人誤會,以為台積電的半導體技術是「一個」。但其實不是,上述的每一個製程,負責的工程師窮數年之功,才能窺得一二。想要精通全製程的作業技術,基本上不可能。

台積電公開的供應商就有幾十家,每一家都有自己的技術,甚至有壟斷的能力。就算都叫同一家的設備、原料,三星生產的品質跟台積電就是有差,因為生產技術不能光靠買機器、放入原料、按下按鈕就能複製。還有很多調校的功夫要做,還要累積出最佳生產條件的經驗。

同一種設備,在不同供應商手上生產,2者的差異可能是1%,看似很小,但若每一種設備都差1%,在原物料方面也有差異1%,初步估算共10個製程,兩者的差距就是100%:90%。

三星晶片的良率為什麼追不上台積電?就是在很多地方差0.5%、1%,就差一點點而已;更別提中芯的製程有些還差到5%∼10%,最終導致良率差異,使成本更出現難以跨越的障礙。這需要用複利計算去思考,不是只看單一製程的差異而已。這也是為什麼挖角台灣幾百人過去,也無法複製台積電的理由,因為在半導體製程中,單一位工程師可能就只懂他眼前這道,不瞭解其他的製程。要複製出另一個台積電,大概要挖腳上萬人,那乾脆直接買下台積電還比較快。

台積電帶動的上、下游的產業鍵真的很恐怖.
舊 2024-02-05, 03:44 AM #16
回應時引用此文章
smic離線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