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
作者Axel_K
對啊!我們的「普通高中」跟「技職體系」就是學德國的,仔細思考一下,台灣並不陌生。
只不過台灣早年技職體系並不吃香,近幾年漸漸有點改變,慢慢像歐美國家,
技術人工缺乏,漸漸的,什麼水電銲工等等收入甚至超過一般上班族。
德國的高等教育其實也沒有很誇張,博士就真的很難。
傳統學制大學至少12-14學期(6-7年),畢業等同台灣碩士,所以覺得讀很久。
加上學生外務多(例如中間休學工作或出去玩),或到其它國家交換學年的等等….
再加上大學生享有很多優惠,導致很多人不急著畢業慢慢唸,享受校園生活。
當年離開前德國政府就是因為太多學生不急著畢業,喪失競爭力,
所以祭出「超時還不畢業學生要繳學費」的政策,所有當時已經在學的學生都得簽一個同意書。
|
還有一個原因,就是德國沒有硬性規定休業年限,入學以後要快要慢你自己決定,
同年入學不代表會同時畢業,所以也沒有畢業典禮這件事。
而且修課不等於一定要參加考試,參加考試要另外登記(當然要通過考試才有正式成績),
然後考試時間不是在期末,而是在期初,登記了考試表示你那個寒暑假就要花時間唸書,不能全拿來玩。
所以可能有下面這種情形:
學期初貪心多修了幾門課,結果沒有信心每科都去登記參加考試,
想說不然有的科目等到下學期再去考好了,
問題是隔了半年後很多都忘了,準備起來更吃力,很容易這樣就越拖越久。
我唸機械系規定畢業前要到外面工廠做滿26週的工廠實習,而實習只能利用寒暑假去做,
所以我有申請到要做實習的寒暑假都不敢登記太多科下學期初的考試,因為沒有那麼多時間唸書。
我在德國唯一被當過的一科就是錯估自己的精力,那個暑假要到一間工廠實習四週,
因為那間工廠離我住的地方很遠(我當時沒有開車),每天早上五點就要起床,
搭頭班火車(還不是直達,要轉一次車,下車後再走個二十分鐘的路去工廠),
因為工廠是七點上班,下午兩點半下班再轉車回家,有時還得趁著商店還沒關去超市補貨,
由於那麼早就要起床,我晚上九點就要睡覺,算一算根本沒太多時間唸書。
那時很天真,以為搭火車時間可以唸書,但實際上在車上很難專注唸書。
那個科目又是比較多需要背的內容,結果期初考試就失手了,
半年後登記再考一次才過關。
由於這個要做26週校外工廠實習的規定,我們學校機械系平均比電機系晚一年畢業,
因為電機系只要做13週工廠實習,而且通常可以在同一間公司做完,
所以可能花一個暑假就搞定。
但機械系有規定不同的領域各要做幾週(例如切削加工4週、焊接2週、鑄造4週等),
而不見得每間公司什麼領域都會有,所以我們通常需要花不只一個寒暑假到不同公司,
才能把這26週實習做完(我自己跑了五家公司,分別在四個寒暑假才把26週做完)。
讓我考試當掉的那個暑假我就是做鑄造實習,因為有鑄造部門的公司很少,
所以只要有申請到就非去不可,不然下次不曉得什麼時候才有機會。
當年我唸的學校有種說法是機械系學生11個學期能畢業算快,14個學期畢業不算慢
(一年有兩個學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