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
作者tbsky
古人對文字的處理和今人不同。不像今日到處強調智慧財產權,古人比較像是 open source 的概念。換言之,早就知道浮海一粟和滄海一粟的不同了,不是前陣子才知道,隨便 google 一下前人的資料就知道了。因為滄海比浮海的意境好,所以才會變成滄海。就像僧推月下門/僧敲月下門的故事。還有許多名句如落霞孤騖齊飛。落花人獨立,微雨燕雙飛等等,都是精益求精的結果。古人稱之為「換骨奪胎」。
|
沒錯, 有時候同一個字, 在同一篇文章, 有超過一個含意, 如果沒有正確去理解語言.
=> 一個字在一篇文章只能有一個意思, 只能指一樣東西或一個項目, 重複使用.
聰明的人會說這問題是知識匱乏, 傻子會說這是沒有寫好(用詞匱乏).
===
髮如雪還真的是講時間... 這就是邏輯思考的威力, 但也要培養出語文的底子.
即使不知典故, 也能猜到這要講什麼; 但這能力不可能憑空而來, 一定要練習推演.
===
最後, 為何跟對方不合就要去XX化來顯示? 不能比對方做得更好? 有必要鴕鳥嗎?
PS. 剛看了要增加"本土系語言數量." ............ 知道什麼叫做貪多嚼不爛? (很粗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