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nior Member
|
寸拳的好處是: 所需距離短, 發動極快(沒有前面預備動作).
李小龍那個的確是表演, 但也不是全然廢物.
講到李小龍, 他其實追求的就是一個原理現實化的過程.
寸拳的理論是實在的, 但打擊點如果大了變推力, 小了變雙方自殘.
而且全身旋轉(扭勁)發力也不是那麼好練的, 肌肉束要很紮實.
(李小龍扎實度夠, 厚度&量不夠)
PS. 重點是旋腳尖, 推動小腿/大腿/腰/背一路到關節.
至於破壞力, 上面有寫明白了, 不重複. (也不全然是技法, 跟身體素質關係更大)
===
武術不是那麼廢, 很多武術(包括日本/美洲/非洲/巴西)有沒有武器, 都是原理基礎.
練, 很難.
我講一個簡單的好了, 高爾夫球, 你練到下桿時手腕隨時處在自己要的角度看看.
(不是球打直喔, 而是手腕在最後一個動作的微調, 他媽的有夠困難)
為什麼? 全身在動態, 注意力就已經分散了, 還要在手高速甩動過程中, 趕快抓到位置.
手腕本身旋轉, 手腕上下, 那變化超級細微, 我練一個stinger就抓不好那個節奏.
你如果找Tiger Woods的說明, 都是身體協調跟手停止的動作.
但真的練下去, 然後再重新看他的影片, 會發現那手腕的曲角.
而科學化揮桿, 就是把多數變數固定化, 強化核心肌肉群的力量, 少了這麼多微調小動作.
PS. 有些東西練不出來或太困難, 這就是運動/武術實在是少人頂尖個人秀的因素.
(讀書學習研究可以普及, 相對而言, 努力多少, 至少有多少水準, 相對比上述容易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