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
|
作者跳海人
小時候家徒四壁,養成吃東西不挑的習慣
再難吃的東西只要送到我面前還是會吃完,最大原則就是吃飽
能被我定義為不好吃的,還真的不多.
|
類似這個原理, 我也覺得跟成長有關, 小時候比較注重時間, 長大工作後是另一種模式.
總的來說就是功能性: 達到預設的功能/條件, 那就可以了, 不要太糟糕, 沒有害處就好.
小時候跟剛開始工作公司供應午餐, 不論餐點速度, 我吃的速度就是10分鐘左右.
說真的吃好一點, 吃差一點, 對於銀行的存款沒啥影響, 也沒有光環, 畢竟是自己吃.
但去特定的地點, 要做特定的事情, 那挑對飲食方式&種類, 整體的效益就會產生.
譬如我很喜歡迴轉壽司, 量好控制, 品質穩定, 環境舒服, 而且非常快速, 可10分鐘完膳.
身上沒什麼味道, 接著要去做任何事情都很方便, 適合午餐在外遊蕩的時候, 或很早的晚餐.
Friday's就是萬聖節, 或7月節慶, 要回味那個滋味 (日後就不必這樣子回味了 XD)
更多時候是石二鍋, 吃完喝兩口熱湯, 舒舒服服, 然後慢慢走動, 去賣場處理日用品.
很放鬆, 而且火鍋類我覺得肚子很舒服~ (也可能是錯覺) 賣場身上有點味道無所謂.
功能/目的性飲食的選擇, 而不是食材之類, 反正如果繼續工作, 好料自然有機會.
而且還免費... (代價就是要消耗時間, 不能吃飽閃人, 鐵板燒吃到2小時聽廢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