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unior Member
|
https://bit.ly/3L5nnWs
引用:
缺乏與過量
缺磷會減緩成長,增加細胞鉀、鎂、氮的流失而影響細胞功能。但是磷廣泛存在於日常生活的飲食中,因此飲食引發的磷缺乏很少見。腎臟疾病患者攝取大量含鈣、鎂或鋁的制酸劑,金屬離子在胃腸中和磷結合,進而抑制了磷的吸收。營養不足的病人採用未經腸胃的方式復食,若無補充磷的攝取,容易產生缺磷的症狀,稱之為復食症候群。磷的吸收不足(生化上血清濃度低於1.5mg/mL)會造成佝僂病和骨質流失、肌肉病變萎縮、橫紋肌溶解症、心肌病變、與心率不整、呼吸衰竭、白血球功能減弱、代謝性酸中毒、中樞與周邊神經功能嚴重受損、運動失調症以及影響氧的正常運輸。
磷中毒也很少見,曾發生在新生兒攝取磷對鈣的比例過高之配方。磷中毒的特徵是低血鈣和手足抽搐。為避免過量,磷的攝取量的上限是:1到9歲為一天3公克,10到70歲為一天4公克,71歲以上為一天3公克,懷孕和哺乳婦女是一天4公克[3]。
代謝障礙
低磷血症(Hypophosphatemia)
血漿磷濃度<2.5mg/dl(0.81mmol/L)便是低磷血症。引發低磷血症有許多可能原因,急性低磷血症最常發生在急性中毒、嚴重灼傷或是呼吸鹼中毒(Respiratory alkalosis)、糖尿病酮酸中毒(Diabetic ketoacidosis)者及接受全營養注射的病人。慢性低磷血症通常見於腎臟病變者或先天障礙造成的磷酸根回收減少、激素障礙(如庫欣綜合症患者)、電解質失調(如低鎂血症(Hypomagnesemia)和低鉀血症)、荼鹼中毒者及利尿劑長期使用者。慢性嚴重低磷血症則多由於長期的磷酸根失調,原因包括長期飢餓及吸收不良,例如飲食中磷攝取量減少、終末期的腎病透析所造成的磷酸根流失等。
嚴重慢性磷缺失的病人可能有厭食、肌肉無力及骨中缺磷所造成的軟骨病(osteomalacia)現象,嚴重會造成神經及肌肉的障礙,導致昏迷及死亡;嚴重低磷血症的病人除肌肉無力外亦可能伴隨橫紋肌溶解症、溶血性貧血、血紅蛋白氧釋放量減少及白血球和血小板的功能損害。
磷廣泛存在於日常生活的飲食中,因此不需要太過擔心飲食上磷攝取不足的情況。但有時候有些胃藥中會有與磷結合的制酸劑成分,會造成磷的缺失。若已有低血磷的症狀時,除了規律均衡的飲食之外,可以減少制酸劑或利尿劑的使用,或是矯正低鎂血症。
高磷血症(Hyperphosphatemia)
血漿磷酸鹽濃度>4.5mg/dl(1.46mmol/L)是為高磷血症,一般由於腎對磷酸根的排泄機能降低所致,例如晚期腎功能不足的病人或是副甲狀腺機能衰退的病人。高磷血症同樣見於口服磷酸鹽過多或是灌腸劑使用過度者。
大多數高磷血症病人並無症狀,但是過多的磷攝取可能會在腸胃道與鈣結合,而影響鈣質的攝取,但若鈣的攝取量十分充裕,則血磷高低並不會影響鈣的吸收。高磷血症最大的危害是影響與鈣有關的荷爾蒙調節,或是併發低血鈣(Hypocalcaemia)的現象;低血鈣易造成神經興奮增加、麻木感、痙攣、癲癇等現象。血磷過高亦會併有高鈣血症(Hypercalcaemia),導致軟組織(如心肌、橫紋肌、血管等)異常鈣化,以腎臟最易受害,造成腎功能的低落及病變。
慢性高磷血症的主要治療原則是減少磷攝取量,除了避免食物中含大量的磷之外,用磷結合劑與食物一起服用也是方法之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