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一年新增貨幣43萬億元 經濟通縮愈發明顯
https://www.secretchina.com/news/b5...11/1035546.html
一年之間,中國M2(廣義貨幣供應量)累計新增43萬億元人民幣,但經濟仍未復甦。5月11日,中國官方公布的CPI(居民消費價格指數)和PPI(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指數)數據顯示,
經濟通縮愈發明顯。
5月11日,中國經濟學家任澤平撰文指出,M2(廣義貨幣供應量)代表流通中的貨幣總量。2022年中國新增投放了28萬億(人民幣,下同)M2,2023年一季度新投放了15萬億,但通脹數據低迷,消費、房地產呈現分化。
經濟界認為,經濟增長和通脹本質上是流通中的貨幣數量及其流轉速度(即貨幣轉手次數)。而它們眼下的運行軌跡,正在指向經濟衰退。北京當局需要提出更多支持政策,才有可能帶動經濟走出通縮。
通貨緊縮(通縮,deflation),本意為貨幣流通數量減少,但也指整體物價水平持續下跌的經濟現象,是與通貨膨脹相反的概念。通貨緊縮時,會使無急迫需求與耐用品的消費延後,造成消費支出收縮,影響商家與企業的營收,並反過來造成消費力持續下降,形成惡性循環、經濟衰退。
經濟學博士馬紅漫認為目前出現了通縮跡象:CPI雖然是正增長,但對應GDP(國內生產總值)5%左右增速目標,CPI卻接近零,是明顯的物價萎縮。
中國社科院經濟教授劉煜輝則指出,中國經濟已出現通縮和近乎全民負債。
中國已進入通縮的時代,「中國眼下的經濟形勢一句話來講:就是通縮開始了。經濟已經落入衰退像限,老百姓確實沒錢,六個荷包蛋確實癟下去了。中國14億人,按照央行的統計,現在是7億人負債,如果把小孩子和老齡人剔除的話,
接近全民負債。
中國整個家庭部門的負債率佔其可支配收入的比例,已經高達137.9%,達到一個相當高的程度」。
中國疫後經濟面臨四大困境 浮現中等收入陷阱
https://www.epochtimes.com/b5/23/4/19/n13976509.htm
中經院19日舉辦2023年中華財經高峰論壇,探討中國經濟現況與「中國式現代化」的解讀。中經院第一研究所所長劉孟俊表示,中國疫後經濟面臨四大困境,包括人口紅利高速消退、地方債務比率持續走升、忽視環境污染管控及美中經濟脫鉤帶來的挑戰,更陸續浮現
中等收入陷阱等問題。
劉孟俊表示,中國2019年人均GDP超過1萬美元,進入中等收入階段,但同時面臨國內各項生產成本的拉升,需要進行經濟轉型,讓產業取得高附加價值。不過,中國出生率持續降低,已不利生產力提升,加劇內需消費成長趨緩。
觀察中國地方債務發行及償還概況,劉孟俊指出,
從2017年至2022年,發債占地方財政收入比重也從28.97%震盪攀升至39.63%,已是沈重負擔,例如近期中國貴州公開承認財務出現問題,無法償還高達1.2兆人民幣的債務。
但劉孟俊表示,美國對中國在5G、半導體等科技疑慮,恐影響未來在經濟、軍事及地緣政治等方面的變局,開始所謂美中科技「新冷戰」,加上美中經濟逐漸脫鉤,勢必影響未來經濟復甦力道。
中國多項政策矛盾有待解決
中經院第一研究所副所長吳佳勳指出,整體來說,中國政策有許多矛盾地方,首先是北京推動「共同富裕」後,並未讓民眾或企業清楚了解「三次分配」意涵,讓企業的營利動機受到衝擊。
第二,黨的監管可能影響市場活力;第三,雙碳目標制定過於急促,營商成本面臨暴增問題。吳佳勳說,主要這3項影響,使得中國營商環境逐漸惡化。
吳佳勳認為,數位轉型與平台經濟也是中共強化監管的案例,以及一帶一路引發的債務陷阱,可能都是未來值得關注議題。
她進一步說明,「中國一帶一路讓其他國家造成債務的同時,如果這些國家還不了錢,等於也給中國挖了很大的坑,這是雙向關係」,一旦財源籌措出現問題,恐難以因應美國科技制裁、房地產稅收持續下滑等內外交困的態勢。
再次感謝rcack兄台提供的新聞,幫忙本站增加流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