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nior Member
|
還1895年
沒聽過鄭氏年代的
大肚王國嗎
荷蘭東印度公司於1624年起殖民臺灣之後,於1638年獲海盜情報,知在中部馬芝遴地區(彰化縣福興鄉與鹿港鎮一帶)計22社,其中大甲溪以南的18社是由一位叫甘仔轄·阿拉米(Kamachat Aslamie)的領袖所統轄,但荷蘭人起初未派兵征服。
大衛·賴特(David Wright)是17世紀40年代居住在臺灣的荷蘭東印度公司 蘇格蘭代理人,他將米達格列入11個平原地區的「郡或省」[10]。然而,在具官方色彩的熱蘭遮城日誌中,荷蘭人稱呼大肚地區的統治者與瑯嶠地區都是「君主」(荷蘭語:vorst,地位次於國王),且瑯嶠君主相比大肚君主的威勢更大。
到了1642年8月,荷蘭人征服北臺灣西班牙人後,將其目標轉為征服西部平原的原住民,以連通臺灣南北的道路。直到1644年,荷蘭上尉Piter Boon才正式率兵遠征北臺灣未臣服的原住民,戰勝後南下打通陸路[8]:74,因為遭遇巴布拉族的強烈反擊而未成功。翌年Piter Boon再度進攻,摧毀了13座反荷部落[8]:78,Kamachat Aslamie只得接受范布鍊(Simon van Breen/1643-1647)牧師的協調。[11]
1645年4月荷蘭人召開南部的地方會議,Kamachat Aslamie跟荷蘭東印度公司訂定條約,表示臣服,內容與瑯嶠君主與荷蘭人簽訂的瑯嶠條約內容類同,喪失不少權力。不過直到1662年荷蘭人離開臺灣為止,大肚王國都維持半獨立狀態。大肚王國不肯接受基督教,只讓歐洲人通過領土而不准他們定居,也無荷語的翻譯員[8]。
大肚王國在1645年左右所統轄的範圍主要是大肚溪流域,大約是大甲溪南岸至舊濁水溪以北流域,是跨部落的統治或聯盟關係。
__________________
復製貼上真好用
什麼叫認知作戰?就是他們讓你以為
只是因為政治立場不同在爭執
但核心的部分
是想掩蓋他們的真實社會面
只要吵鬧.轉移話題.就會模糊了焦點
一定有人鬼扯.兩岸都是中國人
但同文.同宗.同種的世界上太多了
北比利時/荷蘭
南比利時的瓦隆人/法國
北義大利的南蒂羅爾人和奧地利/德國
乃至昔日的英國/美國
全都是同文同種
400年台灣歷史紀錄.就是一個多種族國家
台灣前途自己決定
................................
看看板上有多少五毛 跟中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