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際爭霸戰Star Trek
即將邁入卅七個年頭的「星艦」系列是影史上第二長壽的系列作品,僅次於007系列,到現在為止已經製作了五代、超過六百集的電視影集和十部電影,最新一代的前傳影集「Enterprise」在美國即將邁入第三季的播出。「星艦」可以歷久不衰的主因在於劇中的情節和角色能夠跟上時代潮流、求新求變,利用太空科幻片的包裝探討各式各樣的社會議題,並且給予觀眾一個美好的願景。只要人類對於未來的憧憬仍在,那麼「星艦」就會乘著觀眾的太空夢一直拍下去的。
眾多的星艦迷自然也是廠商覬覦的目標,模型、玩具、書籍、電玩、戲服、飾品應有盡有,「星艦」的周邊商品三十多年來為廠商帶來了數十億美元的商機。1997年派拉蒙更和希爾頓飯店合作,耗費七千萬美金在拉斯維加斯打造了「星艦」的主題餐廳和遊樂園,迄今已有超過兩百萬人次前去體驗虛擬的未來世界。
從1970年代開始,「星艦」系列便養成了大批的死忠影迷,這群影迷自稱「trekkie」或「trekker」(意即「星艦迷」)。星艦迷們在影集播映期間,建立起了自己的文化,帶動了許多特別的現象。「影迷聚會」(Convention)即是其中一例,在美國各地都曾經舉行過影迷聚會,影迷們會穿著劇中的星艦制服、甚至是打扮成外星人的模樣與會,有時也會邀請演員到場,或是販售週邊產品。影迷聚會就像是星艦迷的嘉年華會,星艦迷可以在其中找到自我認同,並且和其他星艦迷做交流。根據非正式的統計,
每個週末至少有四場影迷聚會在美國各地舉行,曾經參與過影迷聚會的人數更高達三十萬人。
星艦週邊效應
為了劇情的合理性,劇組更聘請了多位科學顧問來參與「星艦」的製作。所以只要科學界有什麼樣的新發現,很快的就會「應用」到劇中,出現在這群太空探險家身邊。「星艦」的演員就時常抱怨劇中的台詞常出現一堆饒舌的科學詞彙,「蟲洞」、「奈米」、「迅子輻射」、「海森堡效應」對於一般觀眾和演員來說只是些拗口的名詞,但是無意中卻可能引發青少年對於科學知識的興趣。
美國就曾經有研究發現,「星艦」影集帶給兒童的科學知識勝過於其他知識來源。
「星艦」系列最令人敬佩之處,在於劇中各項設定完整,足以架構起整個宇宙的「未來史」。像是在拍攝電影「石破天驚」時劇組為了讓外星種族「克林貢人」的語言聽起來符合邏輯,而不是像其他電影一樣演員隨便鬼叫一番就當作外星語,特別聘請了語言學家Marc Okrand發明了獨特的克林貢語。這位語言學家盡責地「發明」了字彙、發音、文法、句型,隨著電影的播放,這套語言越來越完整,已經成為國際公認的「語言」。語言學家也編纂了克林貢語字典和學習教材,甚至莎士比亞的著作「哈姆雷特」都有克林貢語版本,知名的網路搜尋引擎Google也在日前開始支援克林貢語。
有許多的科學家都自稱受到「星艦」系列的影響,對科學產生興趣,而走上科學這條路。物理學家史蒂芬霍金自稱是超級星艦迷,他在參觀「銀河飛龍」片廠時就提到他的研究和劇中的曲速引擎有關,他甚至樂於在劇中軋上一角-飾演他本人。美國的太空發展也和「星艦」劇集息息相關,在1976年美國航太總署(NASA)開發第一艘太空梭時,就接獲四十萬影迷來信要求希望將這艘太空梭命名為「企業號」,後來NASA順從民意,「企業號」落成典禮時,「星艦」創始人羅丹貝利和眾演員也應邀到場觀禮。甚至在「星艦」歡慶三十週年時,NASA還頒獎給「星艦」四代全體演員,以表彰「星艦」對於美國太空研究的貢獻。
「星艦」系列身為科幻影集,劇中必有很多天馬行空的發明和幻想。
1960年代播出的第一代影集「星際爭霸戰」中,就大膽採用了摺疊式的通訊器、視訊會議和個人電腦。還不用等到廿三世紀,摺疊式的行動電話就已經問世,視訊會議和個人電腦也像劇中一樣成為家常便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