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nior Member
|
說些有用的部分好了~ 我也有認識雞農, 一起打球吃飯, 可憐過但不是只會靠可憐的雞農.
記得他是說轉型生產蛋的種類, 專業我不懂, 後面的我懂, 就是提供特定廠商, 比較好的價位.
為什麼呢? 因為配合的比較高單價, 譬如生鮮蔬食火鍋, 或一些特定品牌(這不能透漏).
他只要穩定供應, 收取社會認可費用, 兩者對比後, 比生產普通雞蛋以及普通養殖方法的利潤.
他累不累? 當然累, 他人生不是球場就是雞場, 甚至住裡面的小隔間, 打電話都是那個聲音.
但他不會整天說可憐, 超級操, 然後打球就整個放風, 洗澡後甚至沒吃飯, 又衝回去雞場.
你要用該產業最底層方法來運作, 就是最底層的風險, 沒有什麼可憐不可憐的.
哪有那麼好的事情.
就是因為有太多人, 氾濫了, 所以才演變出凡事都補貼這種模式.
問題是, 我問直率一點, 有改善嗎? 你們覺得他們可憐, 那改善了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