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
作者kize
承認這點就好---我們30年前沒有選擇融入大陸一起發展的路..那就平和接受現在的匱乏
反正如果當年硬發展--今天全世界電動車太空站大飛機衛星..都是台灣賣的,也不見得沒有更頭痛的問題.
|
我覺得多數講得沒錯, 唯獨這一段有問題, 以下是我的觀點:
1. 如果說40年前或許還有選擇, 30年前是不可能的, 你看看板上這群最反中的都是產物.
2. 這部分就是我的產業知識了, 答案直接就是不可能, 再給10年也做不到, 天生條件限制.
如果沒記錯, 最大的本體一次成形的噸數, 我想... 在某些國家來看都是中型而已, 這也沒啥.
台灣工業發展要走消費, 走小走精緻, 而不是走巨形, 即使有人才, 也無用武之地, 無法製造.
你都可以做一部份, 這是我的答案.
這裡還沒提到民族性問題, 對岸用近乎無情, 版上一堆人是最愛的SOP以及規範系列.
但實際上, 這在有熱情且有足夠本科專業的人眼中看來, 就如同法律是社會規範最低水準.
這樣說吧, 之前看到楊世光提到中鋼做出對岸沒有的鋼材, 我覺得那只是部分事實.
更精確地說, 忘記他說產多少噸, 華人其實從來就沒有那麼精準, 而且很會算錢的.
譬如啦, 原材料可製100噸 (不是原材料100噸, 而是可製造出來成品100噸).
品質好的約40, 堪用約40, 然後有20是很考驗設備操作者能力的... (比較委婉說法)
多數人已經進入數字管理時代, 所以他們思考的就是"整數"的模式.
PASS就是PASS, 3就是3, 而不是3.1~3.14~3.141~3.1417一路下去.
離題的說, 這是為何我報告開回去, 很多廠管品管哭出來 要回頭找製程哪裡可以改.
(其實很多時候, 就只是統計/數學怎麼去取捨不同段落)
離題很遠, 簡單回答, 台灣要做那些很難, 材料少, 製程可以走小難走大, 無法形成完整鍊.
但專精那些項目中, 一部份特別吃腦力以及專研的(而不是國家資源條件的), 那就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