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越戰的m151,美軍懶得運回國,便宜大放送給小弟台灣。
沙漠旅行團結束,又以一元結標,7000鎂賣7000輛悍馬給小弟。
(說實在的,大哥給淘汰裝備還真爽,要參加對的公會才有福利!)
不過為什麼運來台灣後,秒拆冷氣跟行車電腦?
不能讓乞丐兵過太爽?
(救護車應該還是有冷氣,不然夏天在箱體裡87%會先中暑?!)
國軍維修補保根本沒有隨著時代進步,要怪美國人?
我在 HQ 聽到的傳奇故事就是車輛負責人的神車,
待料待到三代都退伍還沒下來,單據要收好,應付
每年高裝檢...(那是在檢個傻笑?)
裝檢就出公差把這輛車爺爺推到定位保養,再推到定位等裝檢,
裝檢完再退回屬於它的角落,繼續待料...
當兵兩年,只有聽過一台真塔瑪修不好,能夠把爛攤子
推給汽雞廚...嗯,後送才對。士官長說他找了好多關係
才能送出去,不然可能退伍都修不好...
http://www.wahas.com/archiver/tid-11473652-1.html
引用:
幾位大大大概年齡比小弟小不少.....因為小弟對悍馬的印象顯然與大大們不同。與其說台灣買廢鐵或是美國賣廢鐵,不如說台灣軍工補保與美國差距太大。
小弟當兵時,是台灣剛引進悍馬車的時代。斯時悍馬車的性能可是嚇嚇叫,妥善率是非常高的。但是聽汽基處的同梯說,從波灣戰場標回來的悍馬車要先經過汽基處測試,通過測試的,就會拆開來沖洗。沖洗後的悍馬車,再裝回去後,引擎噪音就大了,不再像測試時那麼安靜了。顯然台灣組裝的能力都不如別人.....
悍馬車大概是台灣接收的第一種"壞了就拆了換"為維修標準的裝備。過去的車輛若總承類零件壞了,均是需要一修再修,所以車材庫房裝滿了各種小零件,三級廠擺滿了待料的車輛。但是悍馬車則是採用"總承類零件壞了,使用單位就直接把它拆了,換另一個堪用品"的觀念。這樣悍馬車就不必擺在三級廠待料,而是可以立刻恢復妥善率執行任務。
但是台灣的軍工補保卻仍採用舊觀念,所以各級庫房總承類的備料都不足,使用單位只有跟著用老觀念維護悍馬車:拿小零件修總承。但是各總承類的小零件在美國標準卻是五級單位的庫存能量(因為美國的觀念是總承類的東西,下級單位只要換,高司單位才要修),台灣把美國的悍馬維修作業搬到台灣後,狀況就是下級單位沒總承可以換,又沒適當的零件可以修,只能拿尺寸合的東西試著裝上去修修看。高司單位則擺著無數小零件沒地方用。其結果就是妥善率大幅降低,性能大幅跌落。
很多軍方裝備之所以問題多多,不是出在裝備本身,而是出在觀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