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停權中*
|
再補充,
教「外國人」中文、「母語者」的學習,
怎麼會是兩種概念?
我也是今年去體驗了大專院校舉辦的華語師資培訓班之後,
才有所理解的。
以前的我會以為,教「外國人」中文這件事,
不就是把我國小∼高中階段體驗到的國語文課程內容在「轉述」給「外國人」就好了嗎?
當然我還是得靠「教材」來輔助,
網路世代有中華民國 教育部國語辭典網站群/教育部語文成果網 超方便的。
結果上了課程之後發現,「現階段」臺灣體制內的學術圈所呈現的,
跟我過往以為的「有差異」。
例如高矮的「高」,我在國民教育階段被灌輸「現代標準漢語」的「高」是「形容詞」用字,
中華民國教育部國語辭典網站群也表示「現代標準漢語」的「高」是形容詞用字,
但美國歸來的「華語教育」新學派,認為跟「外國人」說「高」是形容詞用字,
他們聽不懂、無法理解。必須要跟外國人說「高」是「動詞」用字,他們才聽得懂。
好吧,我比不上那些得勢的新學派專家學者,也只好他們說得算,不然怎麼辦?
(因為新學派的教材被政府機關引用且上官網了,所以我用「得勢」這個詞彙)
但至少我聽了課程之後,會開始區分「母語者」的區塊,以及「外國人學中文」的區塊,
兩邊是有差異的。
「外國人學中文」區塊,現成的網路資料不難找,
但「母語者」的區塊,現成的網路資料,
至少我個人覺得相對不是那麼容易能找到符合我所需求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