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lite Member
|
在台灣或亞洲,很多家長讓孩子去學一項才藝,總是抱有一定的「功利目的」,
例如跟其他同學比較或是要跟得上其他同學,或好跟鄰居朋友炫耀我家孩子在學琴,
要確認學習成果一定要「考級」,要成功……結果通常小孩會彈琴但不喜歡,停學後很少小孩會再自己摸琴。
就算讀到音樂系,很多人並不喜歡練琴,甚至不是那麼喜歡音樂,只是學得一項技能。
這種案例我老婆大學音樂系同學很多,甚至當年他們班上兩個鋼琴彈得最好的,一個是我老婆(非音樂班上來)
另一個去了法國的同學,後來才發現自己沒那麼愛練琴…..
在歐美,小孩子從小學音樂只是眾多「課外活動」的一項,甚至是打發時間的一種活動,
絕大多數從來沒有期望小孩未來走音樂這條路, 也沒有期望小孩練到什麼程度才不負父母花這麼多錢,
例如內人教小孩,主要目的,讓小孩在學習過程獲得樂趣,獲得成就感,最終是讓小孩愛上音樂,
所以內人這20年來,沒有一個最後以音樂主修的學生。(小時候說以後要讀音樂系的有)
但是在學習過程,就算是5-6歲的小孩,也幾乎絕大多數都不需要父母督促練習,甚至告訴父母不要干涉小孩練習,
但絕大多數小孩都期待上課,然後學習過程自主養成練習的習慣,為數不少從幼稚園學到上高中。
美國高中就開始很忙,因為要準備上大學,所以很多小孩學到這個階段就停止,
少部分很喜愛的還繼續學到上大學….因為上大學通常就不住家裡,會搬出去甚至搬到別州。
回到上面,小孩學琴當然都是父母要讓小孩學的,沒有學琴前小孩是不懂什麼是琴。
不過,小孩能繼續學下去只有兩種, 一種是父母的意願,另一種是小孩自己的意願。
至於會是哪一種,除了小孩,老師跟家長要負最大的責任,
內人也遇到香港家庭的小孩,父母要求要小孩考級,最後是內人請家長換老師,
音樂不是拿來考級用的,這樣的小孩通常也學不下去,小孩也不會主動練琴,
不過是一個惡性循環,家長浪費錢,小孩不快樂,最後也沒學好什麼東西。
如果同樣發生在台灣,是的,小孩有可能學到大學畢業,
因為傳統沒有小孩自主地位,直到小孩長大成人,至少大學畢業,
當個音樂老師應該有機會,但是喜歡練琴的一個音樂班可能只剩幾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