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nior Member
|
其實很多資訊怎麼解讀, 也要看解讀的人的出發點.
個人認為, 楊世光的影片讓懂得人來看, 在避坑上挺不錯的.
他之前一段時間經常用算式+代數, 這點我非常欣賞.
我提過很多推論都是靠自己推導算式+選擇代數.
然後用在工作上, 數學模型可以用來加強思考邏輯.
===
講一個真實的例子, 以前提過我唯一摸的金融商品就是債卷.
去年5月6月的時候全部出脫的, 當時的確沒看出來FED拖很久.
但楊世光講的"大趨勢"是沒錯的, 時間點落差的問題.
=> 有沒有少賺最後波段, 幾個月我不知道, 但肯定有少賺.
=> 但, 一毛都沒賠到, 這才是我的重點, 不然買債卷幹嘛~
(賣掉的時候, 價格>買入, 這就OK了, 也不在乎抓高點)
然後, 那筆錢轉進了金融業, 升息循環, 買他們的產品來放.
跟債卷一樣道理一放好幾年的意思, 這次也是打算一放好幾年.
當然也是挑大/有保障的, 雖然回報率比較低, 但時間拉長就好.
去年買的時候挺便宜(那時候利率低所以沒人有興趣).
但我並不是打算等漲了後賣了換價差, 求穩而言, 時間是朋友.
而是便宜的時候單位可以買比較多, 回報率低, 但靠量來補.
以上有一個絕對的缺陷, 就是看很多資產價格暴漲的時候, 那比較心態絕對是免不了.
最近還多了一個缺陷, 就是通膨, 不過這個人人死, 所以就別多想了... 我向來很阿Q~
沒辦法, 我一出入就是5年以上... 只能阿Q安慰自己很多事情.
===
說這麼多不是來造神, 楊世光錯誤的時候肯定有, 他很臭屁的時間點就是一個.
這說穿了也不是什麼, 他看趨勢, 問題是掌權的人為何要看趨勢, 這話夠直白了吧?
總是嗆說他提前看對趨勢很厲害, 其實我覺得一些掌權人也看對, 只是不做.
為何不做? 因為對他們, 等一下更有利, 但遲早會慢慢處理, 這就夠了.
所以看他的影片後, 要搭配自己的思考, 像我不可能盯盤, 時間點也抓不準.
就�**芘晜�, 靠量+時間, 然後重點就是寧可少賺也要避坑, 多數時候就安全了.
... 有些人喜歡數字, 我債卷買700W, 這次投入金融也差不多, 其實這量也沒什麼.
只是換算回報率, 即使失業也還過得起打工時薪的日子就好, 你看回報率多低.
幾乎只是買個保險而已, 差別就在於我還有工作, 所以不會動用到這個回報.
然後就靠時間滾啊滾, 如果大型資產泡沫, 我有避開, 那就足夠了.
這一筆穩穩到我離開就好, 然後全部提給父母養老, 我就算了卻一樁心事...
PS. 我不是詛咒台灣房市崩盤, 說實話: "崩盤了我也不會去買!" 但樂見崩盤.
為何? 因為從房市泡沫解脫出來的社會活力將會很驚人, 十幾年後會爆發的經濟能量.
我比較樂看"總體"的進步與成長, 而不是房市毒瘤獨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