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謝這篇文章, 我唯一有點意見的, 是認為2~3%的通脹維持, 要用3%長期利率來維持.
因為通脹將成為新的常態, 很多製造業的思考已經開始轉變, 說來是非常合理的.
勞工都能理解少工時, 高回報的理想; 何嘗不能理解工廠方, 放棄長工時, 高成本的做法~
的確工廠開的每一天都是燒錢, 不運作根本不合乎道理, 但如果收益主要不來自於量呢?
未來的固定成本未必會高過於變動, 碳稅, 勞力成本, 以及一些隱性成本, 都是運作時產物.
工廠閒置的時候的成本, 加上運作的浮動成本, 計入產出後的收益, 找出曲線的甜蜜點.
我能看到的是越來越多工廠已經不堅持長時間運作, 讓通脹產生, 對於資方未必不利.
而且這樣, 又可以不得罪勞方, 其實是雙贏; 但標準件, 依然要靠工時營收的, 那就慘了.
前面說一堆, 聽起來會很煩, 來一個精簡的版本: 亞勞想要學歐美勞, 公司也在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