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停權中*
|
一個公家機關公告的漢字資料「不一致」的範例,
我在查閱教育部公告的「國語一字多音審訂表PDF」(民國88年版本),
多音字的列表內出現了以點陣字圖呈現的罕用字「薟」。
我第一時間想到的,會是去行政院國發會全字庫官網查閱這個罕用字的漢字屬性資料,以及向量字圖。
然後我第一時間想到的是以純部件模式來查詢找字,結果我「找不到」,
於是第二次我採用複合查詢,包含部首注音筆畫等等,然後我找到了。
於是我想要知道為什麼純部件模式會找不到這個罕用字?
接下來我去教育部國字標準字體筆順學習網找「檢」作為範例,
畢竟「薟」的草字頭下方部件、「檢」的木字旁右側部件,是一樣的。
比對之後我發現原因了,教育部國字標準字體官網呈現的「筆順序」
和我的國小學習印象、我的日常手寫一致。
但全字庫的「部件順序」跟教育部的「筆順序」「不一致」,
而我在全字庫官網輸入「部件順序」來找字時,
是依據教育部的筆順序來找字,難怪我第一時間找不到了。
如果地毯式的查資料,全字庫「部件順序」和教育部「筆順序」「不一致」的漢字,
只會「越找越多」。
就我個人的認知,在我的國小階段,中華民國教育部灌輸給我的那套「筆順序」,
應該要可以套用到「所有」中華民國公家機關的公告資料,才是合理的,
所以全字庫「部件順序」和教育部「筆順序」應該「要一致」。
過去一個十年,我有試過反映給公家機關,請他們地毯式的校驗全字庫「所有的」「部件順序」
有沒有跟教育部的「筆順序」一致。(至少教育部國字標準字體筆順學習網有收錄的字都要交叉比對過)
但公家機關的態度基本上就是,硬要你把有問題的漢字是哪個,要列出來,他們去查核那一個字。
而「不願意」自發性的主動地毯式校稿,擺明了就是要把民眾當成實驗白老鼠,坐等民眾回報問題,
他們才(有可能)去修正。結果就是造成民眾對於公家機關的「不信任」。
就這樣,中共的國標碼(GB18030)趁虛而入,進入臺灣社會體制內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