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單個文章
lifaung
Senior Member
 

加入日期: Aug 2001
您的住址: 台中or桃園
文章: 1,125
引用:
作者GCVincent
如果你對二戰開始時間有意見,可以自己去編一條?
https://en.m.wikipedia.org/wiki/World_War_II


二戰初期杜魯門在那裡?
1934∼1944他是美國參議員。1944年11月才勝選副總統。
副總統1945年1月20日-1945年4月12日,幹了3個月突然升級……

羅斯福當了四屆總統,包括從二戰宣戰開始五年半,直到二戰結束前六個月突然GG,
副總統繼任。

所以你的意思是美國副總統說話比較大聲?二戰初期一個參議院議員扶持共產黨?

你如果說二戰末期,換人當總統了,那我就不清楚,沒有意見。

中文wiki 說1944年(二戰結束前一年)的杜魯門議員不見經傳,真是不給面子……


不用自己編...
引用:
The Second Sino-Japanese War (1937–1945) was a military conflict that was primarily waged between the Republic of China and the Empire of Japan. The war made up the Chinese theater of the wider Pacific Theater of the Second World War. The beginning of the war is conventionally dated to the Marco Polo Bridge Incident on 7 July 1937, when a dispute between Japanese and Chinese troops in Peking escalated into a full-scale invasion. This full-scale war between the Chinese and the Empire of Japan is often regarded as the beginning of World War II in Asia.


談到杜魯門只是告訴你, 無腦相信老美, 那最後就是被赤化而已...
最有名的就是杜魯門和他旗下的幾個政客

二戰後, 老美在亞洲搞南北系列勢力均分的也不只中國一樁, 韓國也是

至於老美政客當初有沒有對毛澤東領導的中國共產黨有不切實際的幻想, 最好是沒有
搞到只要國軍打贏就喊停. 也有過斷補. 甚至是補給中共一方的也是有過
引用:
評價
與赫爾利、魏德邁等人不同的是,馬歇爾的對華政策是與杜魯門靠近的溫和中立政策。正如《馬歇爾使華》一書的緒言作者萊曼·P·范·斯萊克教授所說,作為特使的馬歇爾,希望自己作為一個中立者調解國共雙方的矛盾。但馬歇爾的政策本身又存在著一個矛盾,即美國當時一直承認國民政府是中國的正統政權。包括在抗日戰爭至整個第二次國共內戰中,美國政府的政策都是基於此立場。因此這段時期美國的對華援助等主要都是給予國民政府的(雖然東江縱隊也曾接受過美軍的運輸)。[18][19][需要解釋]

馬歇爾的調停行動,幫助了中共軍隊擺脫四平街會戰的失敗,以及後來對四平街的反攻。[20]

1948年11月6日,合眾國際社報導:美國國務卿馬歇爾正改變其以前之立場,贊同「全面及盡速援助中國」。[14]:8720至此,馬歇爾也不得不承認中共已背叛國民政府,他在一份白皮書上聲明,美國政府「不得間接或直接作出暗示,以支持、鼓勵或接受在中國建立有共產黨參與的聯合政府。」、「美國政府無意再作為調處者在中國進行調解」。[21]

不同於後來強烈冷戰氛圍籠罩下的韓戰、越戰,此時美國尚未將中共作為蘇聯的盟友強烈反對,也沒有向戰爭所在地派出軍隊直接參與戰鬥(雖有駐華部隊訓練國軍,以及零星的衝突)。蘇聯拒絕中共要求參與馬歇爾調停,但也要求中共在停戰令期間不要與國軍對抗,否則有「全軍覆沒及惹起美軍入滿之絕大危險」。[22]

1951年6月9日,韓戰聯合國軍總司令道格拉斯·麥克阿瑟將軍在被撤職後表示,「馬歇爾使華是美國外交史上最大的失誤之一,自此自由世界將付出鮮血和災難的代價。」並表示自由世界可能為此無限期的付出血的代價。[23] 馬歇爾和杜魯門的對華政策,在麥卡錫主義盛行的五十年代開始受到強烈批評,麥卡錫本人也在國會上批評此使華行動。[24][25][26][27]


北七才會把自己的命運完全委託給另一方
舊 2022-02-17, 03:23 PM #117
回應時引用此文章
lifaung離線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