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停權中*
|
100年前,美國政府在世界列強裡,對中國算是較為友好的……
二戰援助中華民國對抗日本,後來提供美援給龜縮台灣的政府……
雖然美國是因為國家利益而出手(不收賠款算符合國家利益?不太懂?!)
俗話說升米恩,斗米仇。
美國提供幫助太多,反而把很多人搞得仇視美國?!
引用:
https://zh.m.wikipedia.org/wiki/%E5...%B5%94%E6%AC%BE
庚子賠款
實際上因償付比較困難,之後美國考慮排外事件起於無知,後「退還賠款」引各國紛紛效仿,但該退款同樣均由列強指定在華用途,自1909年起美國將之用於教育,例如成立清華學校。[12]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國對德、奧宣戰後,停止支付這兩國的庚子賠款。同時沙俄宣布暫停「賠款」緩付5年。1924年5月,沙俄倒塌後成立的蘇聯宣佈退回庚子賠款後也不再是問題。1924年底,美國政府宣布第二次退還庚子賠款,把餘下的所有對美賠款全數退還。1925年法、日、英、比、意、荷等國都聲明退回賠款餘額,並訂立協議,充作辦理對華教育文化事業,或充作外國銀行營業費用和發行內債基金之用。這種退回庚款的實際使用,除蘇聯外都由中外合組的管理委員會主持。不過這種退款只是變更用途,實際上中國政府仍必須支付對美、英、日、法、比、意、荷、挪威等國的賠款,支付給這些國家把持的管理委員會以用於上述事項。直至1938年賠款支付終止,實際共支付賠款六億五千二百三十七萬(6億5237萬)余兩,折合銀元則約為十億元。[13]
美國退款編輯
曾任美國國務院遠東問題顧問的柔克義在得知大批中國青年赴日留學的消息後,1904年底向美國國務院提交了《減免部分拳亂賠款,資助清國留學美國》的建議書,此舉得到了美國部分上層人士的支持。
1905年,在中國駐美國公使梁誠與美方商討庚款使用黃金還是白銀支付方式時,獲悉美國國務卿海約翰有「美國所收庚子賠款原屬過多」之語,於是梁誠放棄了使用黃金還是白銀的爭論,轉而向美國政府提出「退還庚子賠款虛數的要求」,一方面上書清廷請以此款設學育才。經過3年多交涉,中間雖因發生粵漢鐵路廢約之關係而生阻,但梁氏努力不懈,1908年6月23日美國國會終於通過退還庚子賠款案,將處置賠款全權付與總統西奧多·羅斯福。1908年(光緒三十四年)7月11日,美國核減賠款文告由美國駐華公使柔克義送達中國政府,其中說:美國決定以部分庚子賠款還贈中國,但貴國政府得遣學生來美留學。 中國外務大臣慶親王奕劻答覆上述公文說:
體會新近貴國總統希望鼓勵我國學生赴美入學校及求高深學問之誠意,並有鑑於以往貴國教育對於我國之成效,大清帝國政府謹誠懇表示此後當按年派送學生到貴國承受教育。
同日,外務部致美國公使館函稱:
從賠款退還之年起,前四年我國將次第派送100學生;迨四年終局,我國將有400學生在美,從第五年起,直至賠款完畢之年,每年至少派送50名學生。
並派唐紹儀為特使赴美表示謝意。
辛丑條約中國應付美國賠款2,444萬778元8角1分,經老羅斯福總統決定將當時尚未付足之款項1,078萬5,286元1角2分,從1909年1月1日開始實行「退款」。「退賠款」也不是由美國退回,而是在原來每年應交的「賠款」中扣除。也就是說這筆款項每年仍必須由中國政府從各項捐稅攤派中徵收,交給美國花旗銀行後,不受中國政府支配,而是另立「助學基金」由美國政府監督使用。為紀念羅斯福總統對清華立校的貢獻,清華的西體育館被命名為「羅斯福紀念體育館」(Roosevelt Memorial Gymnasium),並在面牆上鑄其雕像(1950年代被中華人民共和國方面作為「帝國主義侵略」象徵被剷除)。
1909年7月10日,為落實美國提出的庚款興學計畫,外務部、學部《會奏收還美國賠款譴派學生赴美留學辦法折》,詳細規定了派遣留美生的辦法,包括:擬在京師設立遊美學務處,由外務部、學部派員管理,綜司考選學生、遣送出洋、調查稽核一切事宜。並附設肄業館一所,選取學生入館試驗,擇其學行優美,資性純篤者,隨時送往美國肄業,以十分之八習農工商礦等科;以十分之二習法政理財師範諸學。所有在美收支學費、稽查功課、約束生徒、照料起居事務極為繁重,擬專派監督辦理。
1909年成立肄業館。1911年4月,肄業館改稱清華學堂。辛亥革命後改為「清華學校」。設立該校目的是做為留學生的留美預備學校。學生經過8年的留美預備訓練,在完成基礎學業的同時,熟習美國的語言文字、生活方式、風俗習慣、社會政治等。畢業生直接進入美國大學三年級留學。這是中國第一所專為留學美國的中國青年所建立的預備學校,也是位於北京的清華大學及位於台灣新竹的國立清華大學之前身。清華學校每年招考學生的名額.按照各省分擔的庚子賠款的比例分配。
1924年,美國政府又宣布第二次退還庚子賠款。由於當時中國處在戰亂時期,沒有穩定的中央政權,美國政府委託由美中兩國人士組成的「中華教育文化基金會」管理退款,這次數額是25,000美金[14]。
1928年,南京國民政府將清華學校易名為清華大學,隸屬教育部,不再是專門的留美預備學校,但仍在1929年遣派37名畢業生、考選10名專科生赴美留學。至此,清末民初的留美****回落,此後3年沒有再遣派留美生。自此庚子賠款的大部功用轉而資助清華大學設校之所需。
中華教育文化基金會用退還的賠款興辦文教事業,繼續培養留學生並資助清華大學,還在1931年建立了當時遠東最先進的圖書館之一「國立北平圖書新館」。這是今天的中國國家圖書館古籍分館的前身。
清華將美國退款的使用剩餘部分存放至美國銀行設立「清華基金」。1949年,梅貽琦校長前往美國掌控此基金,後前往台灣新竹市復建國立清華大學,至今此基金利息仍每年由銀行撥付給國立清華大學。[15][16][17]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