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
作者darkangel
我不知道我看過的說法是不是一樣的,有人說過:
"如果你無法解釋某個道理給三歲小孩聽,那表示你還不懂。"
在某書也提過,當你學到一個新概念時,請用自己的話複述一次。
我 trace code/debug 時也會自己對話,
有時候不小心會自言自語,
還被不寫 code 的同事當成有病。
至於作文好,理工程度不會差我也認同,
如果一個人連自己的思緒都無法清楚用文字表達,
說他多有邏輯我是不信的。
因為我小時候國文程度還算不錯,
很多同學都以為我以後會念中文系當作家或老師,
結果我後來去寫程式,打破一堆人眼鏡。

|
不是電影很多解決問題的橋段,往往都是某個外行說了沒業內常識的話
導致主角從源頭解說,進而發現自己某步解法出錯不符合原則了,一改善就得出真解了
這代表我們解決問題,需要先從問題(任務)屬性決定思考模式
再由整化零,謙虛地推演,求取問題本質須提供哪些成果
然後再腦力激盪出各種貢獻努力過程,選取最高效益的工作分配
所謂語文程度有很多層次的啊
小學還在能善用句型、詞彙,表達出自己的想法
中學比較有「解決問題」「陳述情感」的寫作了
大學則更要求閱讀廣度深度,接續前人的累積來提出自己的方案
至於創作,受西方影響,讀者更愛打破窠臼,耳目一新的模式
解決問題的思考,還是要看任務目的屬性去選擇不同的思考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