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www.lrt.lt/naujienos/versla...-ep-ir-es-salys
https://www.lrt.lt/naujienos/versla...me-laiko-laukti
據立陶宛國家廣播公司(LRT)報道,當地時間12月27日,歐盟委員會負責環境、海洋和漁業的委員辛克維丘斯(Virginijus Sinkevičius)與立陶宛總統瑙塞達會面。此前,立陶宛政府多次向歐盟“求救”,希望歐盟幫忙對付中國。
然而,辛克維丘斯的表態讓立陶宛大失所望。
辛克維丘斯說,他理解立陶宛的經濟會受到嚴重打擊,但到目前爲止,歐盟委員會只能評估局勢、監測中方的進一步行動及其可能造成的影響。他聲稱,這是因爲中方的許多行爲“很難捕捉到”,也很難判定是“由政府主導的”。
此外,辛克維丘斯還表示,各成員國對如何回應也存在分歧。他說:“我認爲,(達成)協議需要一些時間,至少半年,這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法國(歐盟輪值主席國)。”
在今年8月宣布允許台灣當局以“台灣”名義設立“代表處”後,立陶宛政府便開始頻繁炒作台灣問題,在反華一線上躥下跳,反致本國企業苦不堪言。
12月初,立陶宛外交部證實,中國海關似乎已經把立陶宛從系統中移除;9日,立外交部副部長透露,中國已要求跨國公司在立陶宛和中國市場中二選一……針對所謂二選一的說法,外交部發言人汪文斌強調,中方一貫按照世貿組織的規則行事。
官方數據顯示,立陶宛主要貿易對象是歐盟國家,中國是其第22大出口目的地。但路透社提到,盡管雙方直接貿易規模不大,但立陶宛有數百家公司依賴出口經濟,爲與中國貿易的跨國公司生産零部件、家具、服裝等産品。
在此背景下,立陶宛急忙尋找靠山,歐盟是其主要目標。但美國政治新聞網站Politico歐洲版在報道中接連用“沒有什麽好牌可打”、“無能爲力”、“沒有火力”等字眼,描述歐盟的操作空間有限。
在歐盟委員會委員辛克維丘斯表態的同日(27日),多名立陶宛企業界人士喊話政府負起責任。
在克萊佩達港工作的克萊佩達集裝箱轉運公司負責人希萊卡,接受LRT采訪時抱怨,由于歐盟和美國對白俄羅斯制裁導致貨物停運,該港損失貨物超4% 。
加之受立陶宛與中國發生沖突的影響,部分立陶宛港口的客戶由於中國可能的制裁拒絕通過立陶宛中轉,轉而將集裝箱運往拉脫維亞或波蘭的港口。克萊佩達港的貨物吞吐量明年有可能將減少40%。
立陶宛工商會聯合會(LPPARA)主席瓦爾庫列維丘斯(Rimas Varkulevičius)心情更爲急迫。他直呼,對立陶宛企業來說,“沒有時間再等下去了”,政府必須盡快解決與中方的問題。
幾天前,立陶宛工業家聯盟主席亞努利亞維丘斯曾舉例稱,就連立陶宛已付款的貨物,運抵港口後也發生無法裝櫃、出不了中國的情況。截至目前,類似情況已經影響了大約100家立陶宛企業。“所有交易都已停止,交貨時間也拖的越來越長,甚至高達創紀錄的110到115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