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www.delfi.lt/verslas/versla...i.d?id=89026753
波羅的海小國立陶宛頻頻挑釁中國之後,正在吞下一系列經濟“苦果”。
據立陶宛Delfi新聞網12月23日報道,立陶宛釀酒協會主席蓋拉道斯卡斯(Saulius Galadauskas)稱,如今該國三大啤酒商的産品都遭到了中國企業的拒絕。
他聲稱,中國零售企業直接對供貨經銷商說“你們運到台灣去吧,我們拒售立陶宛啤酒,立陶宛三大啤酒商,任何一家的産品都不會上架銷售”。
同在23日,立陶宛工業家聯合會主席雅努利亞維丘斯(V. Janulevičius)對Delfi新聞網說,
如果中國真的對立陶宛實施經濟制裁,那麽立陶宛工業的年損失將高達30-50億歐元。
此外,投資立陶宛的部分歐洲企業也受到立陶宛反華行徑的“拖累”。
德國-波羅的海商會日前致信立陶宛政府,稱德國企業對立陶宛與中國的關係“極爲關注”,如果立陶宛不找出一些建設性的解決方案,他們可能會關閉德國在立陶宛的工廠。
信件指出,目前那些生産泥炭、激光器、汽車零部件的德國在立企業,正因無法從中國獲取原材料和向中國出口産品而面臨問題。因此,希望立陶宛能夠盡快恢複與中國的經濟關系。按立陶宛經濟與創新部的數據,德國是立陶宛第四大投資國,當前直接投資額爲14.5億歐元。
還有一家從立陶宛采購紡織産品的法國公司警告如果無法出口中國,合作可能會中斷。立陶宛服裝和紡織協會主席Kęstutis Daukšys稱,他目前知道三起這樣的案件,其中來自法國,德國和荷蘭的合作夥伴警告立陶宛公司明年可能不會再采購立陶宛的産品。
瑞典跨國居家用品零售企業IKEA也正准備將其在立陶宛的生産線轉移到中國去。
立陶宛工程技術行業協會(LINPRA)負責人Darius Lasionis稱,如果歐洲客戶看到立陶宛制造商無法參與全球供應鏈並向中國出口商品,則會開始在歐洲或其他國家尋找其他制造商。 "因爲從長遠來看,可靠性和確保生産和供應的能力對外國客戶來說很重要,"D. Lasionis強調說。
此種情形下,立陶宛商界人士也開始擔憂。立陶宛工業家聯合會主席雅努利亞維丘斯稱,目前不排除中國對立陶宛實施“經濟制裁”的可能性。
他表示,去年立陶宛向中國進口了約12億美元的商品,其中約有三分之二用于工業品生産,包括原材料、零部件和生産設備等。如果中國實施制裁,就沒有這些材料和設備,他們很可能就不會生産任何産品。他認爲,這將造成立陶宛工業産品年銷售額減少30至50億歐元。
立陶宛經濟學家伊茲戈羅丁(Aleksandr Izgorodin)表示,“經濟制裁”將是中國對立陶宛最有力的懲罰方式。
他預測,如果中國實施制裁,他們不會對立陶宛的最終出口實施制裁,而是對立陶宛從其他歐盟國家進口的零部件實施制裁,這樣立陶宛就無法進口必需的零部件制作成品。他認爲,立陶宛許多工業門類都將受到影響。到時候,“損失將是巨大的”。
他還表示,理論上,立陶宛可以求助世界貿易組織(WTO)尋求解除制裁,但麻煩的是,WTO的法律程序非常長,可能需要3到5年時間,在訴訟過程中制裁造成的實質損害已經發生。
此前,爲應對所謂中國的“經濟壓力”,立陶宛政府四處尋找“外援”,然而成果寥寥。
立陶宛很早就對歐盟抱有很高期待。12月3日,立陶宛外長蘭茨貝爾吉斯曾表示,立陶宛沒有能力單獨對中國實施制裁,“要求歐盟保護立陶宛”。16日,據路透社報道,立陶宛總統直言與中國交手“面臨壓力”,希望尋求歐盟領導人的幫助。
不過,據立陶宛15MIN新聞網23日最新消息,歐盟貿易總幹事薩賓·韋恩德(Sabine Weyand)稱,歐盟與中國就立陶宛問題的談判“目前沒有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