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單個文章
GCVincent
*停權中*
 

加入日期: Nov 2018
文章: 1,088
引用:
作者GOLDHAN
蘭嶼當初選址就有問題 蓋在潮間帶 所以30-40年過後很多儲存桶都有問題才需要重新檢裝重整

過程也很多不當作法 例如原本要在封閉場所進行檢裝重整的動作,但包商為了趕工

居然移到通風處直接處理 造成破碎的核廢料被風一吹,就到了外面

這些都是事實 我也不會跟你爭辯 但這間都是可以避免的

同時檢測的數據也很清楚

檢整過程中在核廢料桶旁的檢測輻射都遠低於標準

即使那些因作業不當飄散到環境中核廢料破碎塵,檢測到的數值也低於原能會標準

如果因為台電會有疏失就禁用核電 那就像因為會有海砂屋就不用水泥蓋房一樣


原本這些核廢料是打算海拋的,潮間帶跟海拋到海底,那種情況比較惡劣!?
桶子出問題不是裝桶3、40年後,而是10幾年就出問題!
鐵桶壽命15年,14年出包只是剛剛好,我不會說鐵桶爛。
而是決定用這個規格的人,是真的有夠蝦味先!

臺電永遠說自己照章辦事、很安全、沒問題……

實際上,2006被爆料,直到2012還是被爆料。隱瞞、扯謊,又常被抓包…
作弊都不用心的學生,說他很努力、很認真!天才才會相信他……

按照臺電的說法,採用機械處理,是不會有工人徒手處理核廢料的。
爆料的影像就是工人徒手處理。

工人穿的服裝沒有看到新聞稿說明,但是看起來就像杜邦泰維克化學防護服,
完全沒有防輻射效果。如果再仔細追究,87%會虎爛說黃色衣服裡面有防輻射衣,
很安全。


蝦皮的說明
引用:
可有效防護輕度液體飛濺,廣泛用於石油,木漿,造紙,食品和化學加工,製造業等

舒適,耐久重量輕



https://ourisland.pts.org.tw/content/307
引用:
從1982年到1996年,蘭嶼總共接收了台灣97000多桶的核廢料,存放在23條露天壕溝中。這些鐵桶的使用年限,原本只有15年,再加上蘭嶼高溫、高濕、高鹽分的環境,早已鏽蝕不堪。蘭嶼貯存場從2007年底到去年十月,進行核廢料桶檢整工程,發現破損桶數高達61000多桶。其中2000桶以上嚴重爆裂、水泥都已經粉碎,必須重新灌漿、換裝鍍鋅鋼桶後,再放回壕溝。另外有30000多桶屬於輕度鏽蝕,需要重新補漆後再放回壕溝貯存。



核廢料桶的鏽蝕會不會導致輻射外釋?台電表示,他們已經從民國85年起開始執行「放射性廢水活度零排放的管制措施」,壕溝內的雨水都會蒐集到水池再做成蒸發液,所以完全沒有污水排放的問題。而在環境監測的部分,台電與原能會每一季都在貯存場周遭與全島進行土壤、岸沙、農作物等採樣,歷年來的結果都標示正常。

去年十月,台電委託中研院進行的檢測報告意外曝光。學者在蘭嶼貯存場附近進行採樣,發現從2008年到2010年連續三年,貯存場外潮間帶的與潮池中的泥沙中,出現了銫137與鈷60人工核種,而且有逐漸增加的趨勢。

既然是零排放,為什麼會有人工核種外釋?這幾年許多蘭嶼年輕人進入壕溝進行檢整作業,包商與檢整工人拍下檢整的作業狀況,這些照片顯示,檢整作業相當粗糙,而且過程充滿漏洞。



中研院的調查報告曝光後,原能會與台電異口同聲表示,外釋的銫137與鈷60的含量,遠遠低於標準(740貝克/公斤)。根據原能會訂定的放射性分析預警措施,銫137在岸沙中的調查基準,是每公斤20貝克、在底泥中卻是每公斤740貝克,兩者相差懸殊!

如果用岸沙的標準來看,每公斤32貝克已經超過標準。學者張武修認為,台電與原能會刻意選擇比較寬鬆的底泥標準(每公斤740貝克),中研院的報告採樣地點,是在貯存場排放口外的潮間帶,是人人可以輕易碰觸的岸沙,並不是深部的土壤或底泥。他也拿出1999年與2000年在蘭嶼自行採樣的報告,指出銫137外釋在蘭嶼,並不是這幾年的事。



97000桶核廢料,不是臺電的佔多少?
輻射量呢?

真的超安全,為什麼本島所有縣市都怕得要死,千萬不要送到我們家?
舊 2021-12-19, 01:34 PM #119
回應時引用此文章
GCVincent離線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