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停權中*
|
延伸話題,
就我個人的閱讀和口語思路,我真的很不喜歡這樣的音譯「選字」,
佑、皆、艾、拍、吉、奈、皮、飛、阿、介、攸
這些選字乍看之下就像是純粹的為了音譯而音譯,
古早印象我在199X世代後半的國高中生階段所閱讀的所謂外來文化的相關文章,
絕大多數的時候,都是意譯優先,音譯為輔,有用到音譯的時候,
也是會優先根據字形的直觀來挑選音譯用字。
曾幾何時,臺灣社會看似被中國大陸的純音譯文化影響,
越來越多純粹的為了音譯而音譯,沒有把正體中文漢字字形的直觀思維考慮進去。
我會覺得這是一種臺灣社會 翻譯文化 的退步。
中華民國行政院國發會全字庫目前收錄了將近九萬五千個漢字,
如果時間允許地毯式的去挑,我相信可以挑出幾個兼顧音譯和字形視覺直觀的單位用字。
也可以避免許多常用字再增加一字更多義的狀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