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偏見耽誤的淨零幫手?各國愈來愈投入核電
近來許多國家與企業積極研發小型核反應爐,盼彌補再生能源的不足。一直以來大眾對核電的偏見,以及環保爭議,會因此改變嗎?
1970年代石油危機爆發後,許多國家開始更積極發展核能。1992年之前的10年間,全球核能用量大幅提升130%。當時就有人在討論除了電力之外,還可以透過核電廠產氫。
不過爾後核能發展並不平順。2006年用量達到高峰後,2019年核能用量只比1992年高18%。
核能用量不高的原因是,核能發電的高成本會拖累獲利,但燃燒化石燃料對環境產生的衝擊,卻不會顯示在財報上。
因此,即便核能受到環保人士青睞也未必會成為熱門選擇,更不用說現在連環保人士也不挺核能。
過去10年來,再生能源發電成本大幅下降,成為全球去碳化關鍵的一環。但潔淨能源體系需要維持電網的冗餘性(redundancy)與可靠度(reliability),單靠再生能源很難做到。
核反應爐產出的氫能,也可以用在製鋼與化學品生產。核能就和其他能源一樣有它的缺點,但只要受到完善規範就是可靠的能源,而且核能其實非常安全。
這就是為什麼只因為偏見就關閉運作穩當的發電廠有點傻
(因為塔綠班1450好騙難教 
),也是為什麼以中國為首的許多國家,拚命打造核電廠。
近來有不少國家決定首度跨足核能。在這樣的背景下,削減核能發電成本的方法陸續問世。
法國最新一代大型反應爐,須耗費大量時間與經費打造,難以出口。現在,法國積極開發小型模組化核能反應爐(SMR),建造成本較低,輸出也較容易。11月4日,美國公司NuScale在本屆氣候峰會(COP26)與羅馬尼亞簽約,出售6座SMR。俄羅斯早已建造一座浮動式SMR電廠。
SMR理論上可以在工廠內生產,並配送到任何有需要的地方,大幅降低成本。這些優勢已被頌揚了幾十年,卻從未實現。現在有更多組織投入研發,研發動力也較過去來得更強。
政府規範應該要容許業者在打造SMR的過程中,邊做邊學、持續精進。如此一來,不同的設計就可以相互競爭,凸顯自身長處,讓核能成為創新源頭,進而使全球更有能力拋棄既不安全、又不健全的化石能源。
【本文由《經濟學人》獨家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