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
作者HHeLiBeBCNOFNe
經濟發展的黃金期已過,
就以台灣來說,
民國60~90年代,
在這段時間的人來說,
只要肯努力去做,能力不要太差,
基本上都能撈上一桶金來養活一家人、
過上當時代普遍不錯的日子。
自從民國九十年代開始,
由於基礎建設都發展得差不多了,
就開始進入高房價時代(起因財團炒房、炒地),
此時就是看上一輩是否能給個比較高的起步點,
以及真正看能力的時候,
雖然能賺錢的人還是有,不過以人數來說,
就真的少於民國60~90這一階段的人數,
因為各行各業已經都被財團佔據(超商、量販等)
或者低價競爭給搞得沒什麼利潤...
我記得當時還有所謂的"小康家庭"這稱號,
現在還有人提到這名詞嗎?現代已經都M型化了,
有錢的人很有錢,年收入千萬、上億,過上奢華生活,
要不然就是領死薪水,年收入幾十萬,過上沒什麼物質享受的日子,
反倒這個幾百萬等級的年收入家庭都很少了....
|
年收幾百萬的並不少只是開始侷限於特定產業
我很多同學就是年收破200萬的
應該說從前這個收入是一堆出來創業的中小企業主的家庭佔絕大多數
可能是開工廠可能是開店
但現在變成那些漂亮學歷的工程師的比例提高不少
然後炒地皮玩高槓桿金融操作的一直都在只是不管在哪個世代都不是一般平民能輕易入門的
結果就會感覺已經出社會了但好像只具備一般學歷一般技能一般社交圈的與那個門檻絕緣
只是現在看起來好像一堆直播主跟搞電傷的也弄得不錯
也許只是整個經濟型態的改變方向讓很多只能直覺因循前幾世代的群眾無法適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