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碳權,正當全球貿易戰爭硝煙四起之時,一場悄無聲息的碳權之爭也正在如火如荼的上演。低碳問題是一個超越主權的全球議題,在低碳排放成爲全球經濟增長的約定條件時,碳信用額度的價值和金融屬性日益凸顯,碳金融正成爲發展權與主導權之爭的戰略制高點,並將廣泛而深遠地影響全球經濟和金融格局。
爲應對氣候變化並更好地保護自然棲息地,從今年到2025年,中國每年新增的造林面積將達3.6萬平方公里——超過台灣省的總面積。
數十年來,植樹造林一直處于中國環境保護努力的核心位置,也是中國計劃到2060年將碳排放降到淨零排放的重要組成部分。
中國國家林業和草原局副局長李春良8月20日在新聞發布會上表示,要推進大規模國土綠化行動,到2025年每年將完成造林5400萬畝(約合3.6萬平方公里)。他說,到2035年全中國的森林、草原、濕地、荒漠生態系統的質量和穩定性將全面提升。根據本周公布的林業和草原保護發展五年規劃,中國的目標是到2025年把森林覆蓋率從去年底的23.04%提高到24.1%。
大規模植樹造林不僅起到防風固沙、保水固土、優化生態環境的作用,還爲衆多物種提供了生存空間,使珍稀候鳥和旗艦物種生境得到有效恢複,在保護生物多樣性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同時,植樹造林是增加森林碳匯、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的重要途徑。
英國市場研究機構Comparethemarket指出,爲了抵消年排放量,僅北京市每年就要種植1500多萬棵樹。與之相較,新加坡每年要種植900多萬棵樹,倫敦需種400萬棵樹。
台灣人均碳排放量亞洲第一
覺青要少吹冷氣少吃肉
不然以後要向中國買碳積分就丟臉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