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因國際上的互助,
我們收到了如美國、日本、立陶宛的疫苗幫助,
大家也對這樣的幫忙除了由衷感謝外,
也有許多深刻的反思。
當然受贈疫苗後,肯定出現各種言論,
表達感謝外,就屬『疫苗乞丐』說被砲轟最慘,
這也是個微妙的眾多因素包含其中....
其實平常大家愛怎麼說與他國關係或互動,
有些調侃似乎見怪不怪了,
但某個時間點用到這麼強烈、這麼赤裸裸『疫苗乞丐』字眼,
大家心中其實也自有評斷...
【反思一】為什麼我們是疫苗的受贈者,而不是疫苗贈與者
1.我們高估生技能力,國產開發進度慢?
2.我們採購不彰,因國際缺貨且遭阻撓?
3.我們錯失先機,忽略代工可行性?
4.太過依賴COVAX平台?
5.我們錯估疫情居然會提前在台蔓延?
【反思二】贈與者與我們的互動
1.
美國:『台灣是世界民主國家大家庭的成員,這批疫苗體現了美國對台灣的承諾』
美國:『美台人民緊密情誼一向是美台關係基礎,這批疫苗將有助雙邊抗疫共同承諾』
2.
日本:『十年前發生311東日本大地震的時候,
台灣在第一時間募集了許多善款援助日本,
至今為止這份恩情仍鮮明地刻在日本人的心裡。
這些日積月累的美意讓日本與台灣的友情更密不可分,也造就了此次提供疫苗的援助』
日本:『攜手渡過這波難關後,我們一定能再相會的!
就像《桃太郎》與《鬼滅之刃》的故事核心想告訴我們的-「相信夥伴團結一致,終能贏來正義」』
3.
立陶宛:「儘管只是很小的方式,還是很驕傲可以跟台灣人民團結一起共同對抗新冠病毒,熱愛自由的人們就該互相照顧!」
【反思三】相關後續話題性言論
1.報紙:現任議員表示,超前部署竟讓台灣淪為『疫苗乞丐』
2.新聞台:收到美國疫苗舉國歡騰之際,柯市長竟說『當你小弟給點安家費也應該』
3.YOUTUBE:前立委說『謝謝美國爸爸、日本哥哥』
極端訴諸情感、極端訴諸政治,
其實都是讓人難以適應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