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停權中*
|
任何國家的醫療人力在面對武漢肺炎病毒爆發時,都是不足。
那平常就要增加十倍嗎?
還是大學通通加開必修防疫醫學課程,再到醫院實習,
讓每個大學生只要短期培訓馬上上線,
成為全球最大醫療團隊國家上線啦!
治水,現在已經有不一樣的想法做法了。
https://csr.cw.com.tw/article/41478
引用:
比黃河200年防洪保護標準高 淡水河為什麼還會淹水?|為淡水河做一件事 #4
排洪量減少可以怎麼辦?跟著數據再加高?加廣嗎?
大台北防洪計畫是採用200年頻率洪水作為設計保護基準,預測最大洪水量是2.5萬秒立方公尺。李鴻源說,黃河的200年頻率也不過才2.3萬秒立方公尺,但「我們這麼小小的一條淡水河比黃河的洪水量還大?」他表示,防洪計畫用的是1973年的研究資料,但現在最熱門的議題是全球氣候變遷,200年頻率的洪水到底是多少,已經很難估算。
淡水河流域堤防總長度 可以從發源地排到出海口
民國60年以後台灣經過好幾個大颱風,李鴻源不假思索的算著,1987年琳恩颱風在台北的累積雨量超過800毫米,「當時我們覺得不得了了,一個颱風就可以帶來超過800毫米的降雨」,結果,1996年賀伯颱風兩天就下了1840毫米;2009年的莫拉克颱風,更在三天內創下超過3,000毫米的累積雨量。
事實告訴我們,極端氣候不斷出現,200年頻率的洪水一直被打破。我們,還能把堤防加高、加長嗎?
台北防洪計畫從1982年開始施工,前後分為三期施工,直到1996年才全部完工。施工範圍包括淡水河、新店溪、大漢溪、基隆河等淡水河流域的所有主要支流,總經費達到1,158億元。然而,為了興建這些讓我們覺得安全的水泥設施,卻將流域居民與河流重重阻隔開來。
|
引用:
新思維 為了失敗而設計
不斷興建的堤防、人工設施,真的能讓我們安全嗎?200年洪水頻率在極端氣候不斷出現下是否需要再修正?極端值是多少呢?
這些極端值,主管機關算不出來嗎?李鴻源指出,法令規定大台北的防洪保護標準是200年頻率,如果主管機關上修數字,這代表堤防要增高、橋樑要重建,「這是做不到的,我們沒有那麼多經費,也不應該做這件事情,」可是,這是法律。
李鴻源表示,現在全世界的水利界已經在重新思考另外一種不同的邏輯了。
以前我們把籌碼都押在200年防洪頻率的堤防跟幾百個水門、抽水站,這是我們的保護標準。我們認為做到這樣,大台北可以安整無虞。可是從2000年開始,李鴻源跟歐洲,尤其是跟荷蘭的科學家在討論一個完全不一樣的概念,那就是在氣候變遷加劇之下,「沒有一個東西是安全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