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停權中*
|
國外也有時間差!
事實上,國外也同樣有檢驗量能不足,以及行政系統延遲的問題。根據《BBC》報導,在 2020 年 8 月,英國(大不列顛暨北愛爾蘭聯合王國)疫情嚴峻的時候,蘇格蘭每天都有 2 萬筆以上的檢體需要判讀,根本完全來不及。
當時英國國家臨床主任 Jason Leitch 教授也對實驗室分析測試的能力感到擔憂,雖然蘇格蘭正在與英格蘭合作以增加實驗室的能力,但積壓的訂單仍持續一段時間。
《NHK》也報導過,在 2020 年 5 月疫情初期的時候,日本曾因為通報系統的問題,遺漏了不少確診個案。
既然時間差無法避免,那怎麼判斷數據就變得很重要。
國外怎麼解決時間差的問題?
根據《天下雜誌》報導,美國《大西洋》雜誌(The Atlantic)的 2 名記者 Robinson Meyer 與 Alexis Madrigal 發起了「COVID 追蹤計畫」(The COVID Tracking Project),召集一群志工成立網路平台,持續追蹤全美疫情數據,並進行分析。
如果去看他們的網站,可以發現,針對時間差的問題,他們有幾個想法:
只要延遲的時間一致,確診曲線圖還是有參考價值。
除了每日確診數,也可以公布 7~14 天內的確診平均數。
直接用採檢日作為基準,不用確診日。
看每日採檢的陽性率來作為大流行的判斷。
每日進行數據的滾動式修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