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tw.news.yahoo.com/%E6%9F%AF...-032300566.html
520,蔡英文總統就任滿五週年的今天,本土疫情燒不停,已有多間醫院發生「院內感染」,連原本要清零的和平醫院也再度傳出感染,指揮中心一早更宣布要協助22縣市盤點熱區,協助設採檢站。這個決策,讓公衛學界直搖頭,「早這樣做,台灣的疫情,不至於走到今天這個地步。」
這一次,雙北疫情大爆發,5月14日,台北市長柯文哲就率先設置四座篩檢站(目前有核酸檢測、抗原快篩、抗體快篩三種篩檢方式,台北選擇先用快篩),揪出大量感染者及隱性傳播者,打臉指揮官陳時中過去的篩檢政策,適時還給「普篩」一個公道。
其實,「要不要篩檢、要不要普篩」的議題,指揮中心與學者專家的辯論長達一年時間。
去年初,台灣爆發第一波新冠疫情,隨著彰化白牌車司機引發多人群聚感染後,公衛學者開始擔心社區傳播的風險,陸續出現「普篩」的聲音,但指揮中心一直不動如山。
去年4月28日,指揮官陳時中還特地在指揮中心成立的第100天,化身為導師,親自講解台灣為何不對全部的民眾進行普篩?他說,核酸檢測(PCR)也許較為精準,但每次篩檢3000元,全國普篩要花690億元與大量時間精力。快篩價格較低,每次200元,全國篩檢要46億元,但準確率偏低,還須為大量的偽陰性、偽陽性煩惱。
冗長的記者會,一言以蔽之,台灣就是不需要「普篩」,但這並非學者所建議的「普篩」。
文章很長 大概段落如下 :
彰化縣衛生局踩紅線,葉彥伯被調查
科學事件染上政治陰影,醫衛界出現寒蟬效應
賴明詔:這次疫情爆發,顯示隱性傳播可能已存在一段時間
繼台北市設快篩站後,台中、台南、桃園也陸續跟進
彭博報導:檢驗非常重要,是掌握疫情傳播速度唯一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