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enior Member
|
技術就是細節中的魔鬼, 傳動, 簧片, 剎車都是, 不光是引擎.
我叔叔在外商研究引擎, 我另一個親戚研究剎車, 我日商走豐田體系.
這種不是表象的東西, 舉例就是不要看金屬成分表一樣就真的一樣.
很多細節.
不是終端, 先別講車子, 講上游, 很多初測試都能用.
譬如2014年我在北美測輪框, 就這東西看起來沒啥技術對吧?
搞了3周才達標, 細節不能講~ 這對方公司資產.
另一個重點就是設計跟初組裝是一回事, 後來長期的維護是另一回事.
除了一般人會想到的耐用度之類問題, 拆, 設計得好拆好處理, 也是學問.
不論是腳路(台語), 還是設計成好判斷(分為更換或配公差)等等.
我相信電動車可以簡化很多傳統車的情況, 但傳統車的一些"要素"依然是很寶貴的.
或者說機械結構的要素, 材質與應用.
很多系數的公式也是建立在傳統汽車經年累月的大數據, 站在巨人肩膀上進步快的意思.
如果沒有那些過去的資料, 我相信電動車一開始是很危險的, 如果你懂我的意思.
至於電池&軟體方面, 我就不是那麼內行了, 雖然好奇, 但不要一開始講太多.
免得被說成不懂的還發表一堆, 很多時候我只是好奇, 想要了解其邏輯.
難保以後要碰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