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單個文章
老老濕
*停權中*
 
老老濕的大頭照
 

加入日期: Feb 2015
文章: 1,456
繼在某粉絲團分享後
也獲得了很多的建議啦,意見跟迴響
那繼續寫個小韻碎碎念之鳳梨外銷囧境🍍
這幾年來政府單位(農委會啦,農糧署等)一直在推動台灣農產品的產銷履歷、溯源資料、優質供果園、契作之類
其實這個雖然弄起來麻煩,但對於消費者是一種保障
突然想起記得某一年在登錄芒果🥭有問題的時候(當時界面對我很不友好&#128541
還是中興大學負責處理外銷供果園平台的教授直接打電話教我的,他人超有耐心的👍🏻
話說台灣農產品的品質跟種類都是是舉世聞名的
而且農業技術也是數一數二的優秀
所以其實政策都是朝著更好的方向在前進~
先來說一下關於一些官方詞彙
用我的白話來解釋(非官方正式用法,別噹我)
🪴供果園:農民團體(例如合作社產銷班,由一群農民組成)或是個體(獨立種植的農民)
✈️外銷業者:在台灣購買農產品,出口至其他國家
🍍契作(契約耕作):外銷業者跟供果園(農民)簽訂合約,外銷業者支付資金給予供果園,由供果園代為耕種。
→這樣外銷業者可以直接獲取有品質,而且價格合理的產品。(中間就不用通過盤商等中間手)
→這樣農民就可以安心,因為知道自己的東西已經賣出去了,不會受到後續市場變化影響,感覺比較穩定。
契作這樣聽起來感覺很合理吧,感覺是不錯的制度吧
不過真的操作契作這件事,雖然政府也有在推動與輔導,但其實還是會有點傷腦筋的狀況
以我遇到的跟個人拙見
不包含其他已經實行契作的業者,單純只是我們遇到或預想到的狀況(很怕被噹死)
既然要簽合約,一定就會談到價格問題
價格怎麼訂?用以往的產地價格?還是用市場的預測價格?
什麼時候簽?催花前簽好?還是栽苗就來簽?
以價格來說
如果遇到整體產量減少,市場價格就會飆高,農民還是只能拿到合約固定金額→心裡一定覺得很虧(嘔)
反之,如果遇到整體產量過剩,市場崩盤,外銷業者還是必須用合約金額購買→當一回冤大頭(也嘔)
所以其實這也是在賭…如果多賺到很爽,萬一虧了就很x
而且農產這種東西,看天吃飯…氣候也影響收成與品質
那簽了契作合約,購買方(外銷業者)也會擔心農民是不是真的就會照購買方的要求耕種?農藥?施肥?
畢竟購買方不會24小時守在農園,沒辦法時時刻刻盯場確保過程完全符合要求
以我們來說,我們日本銷售方就有指定的耕作方式
另外目前台灣的一線農民,很大多數都還是年紀比較大的長者
他們可能不熟悉國際貿易規則,也不願意配合(或者應該說不知道怎麼配合)與時俱進的種植技術或者要求
對於繁瑣的農藥檢驗也不會處理
更何況很多需要使用網路操作的部分對他們而言也是難度
其實也有可能是因為老農民們覺得數十年的經驗戰勝一切
白話叫做→你們這些年輕人、門外漢還想來教我?!我吃過的鳳梨(可自行填入所有農產品),比你們吃過的米飯還多顆…balabala
當然如果加入合作社又另當別論
農場集團或是一條龍出口銷售的也另當別論
(要再強調一下,純屬個人經驗與實作之前評估的預想狀況)
那有沒有業者簽契作?
有!
為什麼我們不簽?
考量的因素與現實狀況很多,舉例來說
一是我們不夠認真
我們屬於小小貿易商,在日本有也設計公司
儘管我們每年出口日本的數量都在增加,但由於日本進口後的銷售不是我們直營
日本超市、百貨會跟青果市場採購,日本對於中間商的制度還是很明確
另外也是因為有地域性的分別,那又是日本的商業文化就不多說
所以在收到訂單之前,我們不敢貿然包場
其實應該說日方在前一年就會有銷售計劃表,我們也在積極與日方溝通預下訂單採購
但這兩年疫情變化影響,很多行業也會轉趨於保守
另外是如果採收後不符合出口日本品質要求的果品
其實一般可能就會轉手出給台灣市場或是出口中國的業者
二是日本要求使用特定方式耕種,不是所有農民都願意配合,畢竟要改變數十年的耕作習慣跟方式…
三是出口中國的業者早就連包n多年,插不進去,而且因為要求不高,農民耕種也開心
四是在農民跟外銷業者中間,還有一個叫做集貨包裝場的中間者
他們是專責處理採收後的果品與包裝
清潔,消毒,分級,裝箱,上櫃…
他們有很龐大的農民網絡+外銷業者網路
集貨包裝場接到外銷業者的訂單需求,就去找他們的下線農民
看當時誰的果品符合要求,就採果、包裝、交貨
農民只要負責種,只要對口一個包裝場,樂的輕鬆
集貨包裝場能夠賺取中間的價差,還可以賺取包裝的費用
即便外銷業者直接跟農民購買,最終也是需要交給集貨包裝場做後道處理包裝才能出貨
但是集貨包裝場賺錢是有道理的,畢竟是作為出貨前的最後一道把關
沒有包裝場的專責清潔、消毒、分級,無論出口到哪裡檢疫都會出問題
術業有專攻嘛
就上一篇跟這一篇來說
其實不論哪個產業,市場需求影響生產是可見的
根據統計,出口中國的鳳梨數量佔總生產量的10%
看起來不多,才10%,可是加起來也是4萬多公噸了
也因為出口中國的銷量多加上要求比較低,所以很多農民就都卯起來種,或很多集貨場就應運而生
而因其他國家的外銷需求沒有中國那麽高,品質要求不同,即便支付的購買成本比較高
但相對還是會被擠壓到能夠獲得的產品數量
這也是為什麼我們明明有訂單,卻會遇到沒貨可以出的囧境
就是人家要給錢買貨,但我們只能把💰往外推的那種x
那現在遇到突然宣佈禁止進口這樣的狀況
就類似其他農產品產量過剩造成市場價格崩盤
供過於求下
大致就是政府實施補助措施來降低農民損失
或是推動全民或國軍或企業等一起購買一起搶救
當然外銷業者在這次鳳梨也獲得多數日本企業的響應
一來可能是台灣的農產品品質好,所以日本也很愛
二來日本人對台灣人有一種友好(是311影響嗎?我也不知道)
我們日本銷售方面就口頭承諾會先多訂3成(因為剛好遇到週五,所以具體數量文件都還沒確認過來)
市場需求影響生產是一定的
畢竟人工作就是為了賺錢,不是在做身體健康的😂
不過其實也可以進一步思考,市場的單一性更容易造成產業發展失衡問題
搶種、搶收也都會出現…
尤其鳳梨不是一年一收的作物,更不能說停就停
長期付出的心血就怕一次的地震
那各國對於台灣鳳梨進口的關稅,通關優惠措施之類
就反應在末端銷售,就暫時不寫在這裡了
台灣鳳梨與菲律賓鳳梨在日本與中國的市場競爭
就又是另外一回事了
 
舊 2021-02-28, 03:33 PM #2
回應時引用此文章
老老濕離線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