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
作者knoeatw1990
印象中
希特勒是講過要讓德國人的餐桌上都有牛奶跟麵包
不過解決失業跟充分就業是靠戰爭實業(軍工業)來撐起內需
同時好像還發行的梅福債卷,這是當權者一手的手腕(前提是100%掌權)
擴大基礎建設也算是滿足內需的一部份
由於我不是很了解,不曉得他到底有沒有償還掉凡爾賽條約的巨額債務
我記得好像從軍隊進駐萊茵河非武裝區那時候就徹底把條約撕毀了…
至於物價跟工資也是由政府100%領導下才有的結果
換句話說,希特勒完全的掌控德國,他不用理工會,
然後還可以把進行國外業務或者炒作物價的商人打進大牢
還控制所有國內價格,包括薪水、物價與國民生產力
然後又靠國力去剝削小國(隔壁的斯洛伐克、捷克等)
去輸入便宜的農產品跟原料
擴充軍備是帶動當初慘不忍睹的德國整體經濟的主要力量。
至於你說的1945年即將戰敗之時,德國民生是很慘的
(當然少不了戈培爾的大外宣,有點類似現...
|
對於這個問題,你得想一下,如何在一戰結束後,迅速讓德國經濟站起來。
另一個問題是,希特勒如果不靠擴軍,那應該問,希特勒跟德國應該轉往什麼方向,才能圖謀德國的發展?
德國的戰爭賠款是一戰中所有參戰國中如實還最多的。這已經很了不起了。相比英法兩國直接賴帳,算是非常好的。
在1945年的前一年1944年時,德國(當然是雅利安人),所能得到的民生配給還是遠好於戰前。一直到盟軍即將入侵德國本土時,才直線掉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