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
作者orea2004
義務教育本來就應該這樣。
而且要至少大部分的人機會是均等的。
但現在不是,升學要求的不是只有分數,在校成績不用說,現在還要看課外的部分。
課外表現部分在經濟中下的家庭可能負擔不起。
更別說我前面提到的先修班的部分。
很多經濟較弱勢的孩子在起步就處在被半放棄的狀態。
這當然不能保證。
理想的環境裡能不能有好工作還是看個人努力。
勞工提供多少勞務,公司就應該提供對應的薪水。
但現在很多顯然不是這樣。薪水沒有提升,工作負擔變多。
你加班還不見得給你加班費。
伴隨物價房價的成長遠遠高於薪資成長。
實質可支配收入根本是負成長。
現在不要說蛋黃區,退到蛋白區甚至蛋殼區房價都還是跟大部分人的收入不能比例。
只能說相對價位較低。
就是用通勤費跟時間換房價差異。
政府不能保證給你高薪。
但是要想辦法抑制房價跟物價,不要讓受薪階級負擔越來越大。
|
義務教育本來就是一定有學校讀,問題是高中和大學並不是義務教育,又不要聯考,又不要學測,又不要在校成績,那請問要什麼? 8+9也可以讀大學、讀碩士嗎?
又要每年調薪,又要抑制房價跟物價,那蓋房子的工人就該死嗎?生產蓋房子材料的工人就不用調薪嗎?
你會說房價高都是建商賺走了,或是炒房的投資客賺走了,生意人是無國界的,台灣沒錢可賺,自然就把錢往國外移,那台灣經濟不又是一灘死水。
沒有那種二全其美的政策,如果要回到幾十年前的強人統制,當然是一人說的算,看是要比照韓國的高所得生活,或是新加坡的公宅政策,都能達到上面你所寫的目的,但是那是不可能走的政治回頭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