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
|
作者跑不快的高手
我記得很已前有傳聞,因為火箭升空一次的費用太可怕了,且只能用一次
NASA早在好幾年前就想做出可回收的火箭
但每年幾千億的經費,實驗都失敗居多。沒有重大成果發表
加上最後一次任務發生意外。
政府投入大筆資金,卻沒任何成果,還有意外發生,很容易國會被盯上,
現在也過了冷戰的星戰時期,國會也認為沒有必要花這麼多錢在這沒意義的計畫上
公務員的鴕鳥心態,只許成功不許失敗,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所以乾脆禁止NASA的火箭回收計畫
但NASA怎麼可能放棄自己的這幾10年的研發成果,
剛好馬斯克想玩火箭,NASA就用官方民間合作的名義
讓太空計畫的案子可以繼續,並且提供技術支援
因為民間計劃失敗了,不用承受政府巨大壓力,
科學家、工程師可以盡管嘗試發揮創意,不用擔心實驗失敗還要寫報告
這也是後來太空科技突飛猛進的原因(不用怕失敗)
所以推測馬斯克的火箭開發,主要技術支援還是...
|
十分的懷疑NASA能夠自己開發可回收火箭,因為他們從30年前,就被迫開始向外太空探索發展,而一般發射都改成外包發射了。帝國元老院可是精的很。
1984 年,《商業太空發射法案》1990 年《發射服務購買法案》、1994 年《商業遙感法案》、1998 年《商業太空法案》。這些法案一步步的限縮NASA,只能向純科學與外太空探索發展。
但沒想到卻因此造成美國的太空發射業務,長期被波音和洛馬這兩家公司壟斷,並合資成立: 聯合發射聯盟ULA。這幾近30年,未實現可回收火箭,實際上責任應該在ULA,因為暴利當前,開發可回收火箭等於自砍雙手!!
其實NASA並未獨厚ULA或是後來的SpaceX,事實上BlueOrigin等私人公司都有NASA的經費/技術支援。但頂多一些技術顧問,其實能幫的有限。因為如同上面所說,NASA其實三十多年以來,長久的政策就外包,實際工程上都由ULA來執行。
所以一個三十多年來,只能構想/提案/發包的顧問公司,你覺得能有什麼技術或是觀念突破可以給SpaceX大補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