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sic Member
|
轉貼 DIGITIMES: 華為轉單中芯宣示意義大 14奈米量產看不到台積電車尾燈
此次華為在14奈米良率不明下,就將710A晶片下單中芯,此舉向美方展示中國晶圓代工實力的目的顯著,證明任何箝制台積電的禁令作法,都不會撼動華為營運,簡言之,宣示意義大於實際,對產能迄今依舊滿載的台積電也未有影響。
近日再傳華為旗下海思已將最新麒麟710A晶片下單中芯,上一代710晶片則是台積電代工,此轉單意義重大,不僅是力挺中國大陸半導體自主化大計,亦被中國市場追捧為中芯14奈米已全面量產,不僅有實力搶走台積電訂單,更已拉近雙方製程差距。
對此,半導體設備業者表示,華為大部分訂單仍由台積電包下,不僅12吋南京廠最大客戶是華為,亦早早與台積電合作,提前下單台灣7奈米、5奈米甚至是3奈米製程。
面對中國加大力道扶植半導體產業,美國近月來屢傳將再度擴大壓制華為,以封鎖中國半導體產業自主發展之路。繼2019年上半祭出華為禁售令事件,相關業者供貨不得違反「源自美國的設計內容」超過25%上限後,近來再傳出限制門檻可能由25%往下限縮至10%,對華為的追殺令更擴大至擬修法限制晶片製造業者,不得以美國製半導體設備生產晶片予華為。
屢屢遭受美方箝制與放話威脅,華為因擔憂被美方斬斷供應鏈,已逐步風險分散策略,加速零組件去美化。華為於2019年下半起就調整晶圓代工生產,但並非如傳言大砍台積電訂單,而是能移往台積電南京廠就儘量移轉,以及因應COVID-19(新冠肺炎)疫情所帶來的終端需求急凍,雖減少與延遲手機晶片訂單出貨,但遵行國家加速5G政策,擴大5G基建相關晶片訂單,與台積電談定的訂單規模不變。
華為同時也開始擴大與中芯合作關係,能在中芯生產的晶片就擴大下單,以防未來無法下單台積電,至少還有中芯可依靠。
而近期媒體大幅報導海思麒麟710A晶片轉單中芯14奈米,上一代麒麟710晶片由台積電代工,儘管麒麟710A為710的降級版,然已顯示中國大陸半導體競爭力已全面提升,中芯已拉近與台積電的製程差距,另也直指台積電對中芯相當忌憚,現正處於5G革命世代,一旦華為不斷向中芯傾斜,將失去最大客戶,如當年三星電子(Samsung Electronics)遭蘋果砍單,而大失版圖與技術地位。
對此,半導體設備業者表示,華為轉單中芯並非新鮮事,一直以來即盛傳海思在國家政策指示都有下單中芯,如Wi-Fi、電源管理或是低階手機晶片等。此外,中芯研發14奈米製程,亦與華為海思共同研發合作,多年前更信心喊話14奈米在2018年底即可提前量產。
此次中國廣為宣揚華為轉單中芯,宣示中國半導體自主大計邁大步,中芯14奈米製程生產沒問題,已有足以取代台積電的實力等意義濃厚,日前也傳出華為與中芯合作擴大至N+1製程。
半導體業者指出,倘若是中芯實力大增,華為力挺自家人,大可以先將台積電南京廠16/12奈米製程訂單全轉倒給中芯,為何只是一顆用於人民幣千元平價手機的710A晶片?中芯日前發布財報時表示,首代14奈米FinFET技術已進入量產,於2019年第4季貢獻約1%的晶圓收入,預計全面放量與營收貢獻為2020年底。
但事實上,剛起步的14奈米良率迄今不明,若不是必須力挺自家人,華為不會冒險轉單中芯,因此先給張小訂單交代,至於影響營運的5G手機、基建相關晶片絕不會冒險交由中芯生產,這也是落實國家加速5G發展的政策,政府當然不會對此有所制約。
值得一提的是,中芯為中國大陸最大晶圓代工廠,2019年營收為31.16億美元,雖較2018年減少7.2%,毛利率僅20.6%,比2018年下滑1.6個百分點,但淨利為2.35億美元,卻是2017年以來的新高,關鍵在於中芯取得政府資金補助約 2.93億美元,也就是若不拿補助,中芯反而是虧損5,800萬美元。
儘管2019年獲利不佳,2020年又面臨肺炎疫情衝擊,相較國際大廠,中芯則是上修營收與毛利等財測,逆勢成長看法也令外界多有疑慮,主要是中美貿易戰隨著可能再起與疫情未止,歐美設備業者已停止供貨中芯等中國半導體業者,加上車用、消費電子等終端需求低落,中芯的信心憑藉為何不得而知。
半導體業者透露,中美貿易戰開打,中國加速半導體自主化大計,政府奧援力道全面擴大,不只是華為轉單中芯,其他如AI、礦機、IoT、面板、通訊、車用等相關晶片業者也都被要求與中芯展開合作,因此良率不重要,力拱中芯是唯一目標。另外,有生產、放量也才有補助,中芯製程、良率實力如何,半導體業界相當清楚,至少現階段與三星、英特爾及台積電仍相距至少6年、2個世代差距。
這篇是digitimes 會員網站的文章,沒帳號沒辦法看,所以貼出全文,字很多,請包涵
中芯先前不怎麼樣,我工作的公司先前因次某些原因也投過那邊,
新的 14nm 製程出來不久,個人也持續觀察中。
|